第1節 山鄉少年
瘦小的身材,清秀的面容,柔弱得像個女孩兒,但卻有一腔孤傲不群的凌雲壯志。林育蓉改名林彪,想添增一點虎氣。
黃岡回龍山走出聞名遐邇的“林氏三兄弟”。林彪是被他兩位堂兄帶出來參加革命的,但他後來的聲威遠遠超過了林育英和林育南。
少年春夢隨風而逝,遭受初戀失敗的林彪投筆從戎,發誓“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林彪的童年從這裏開始。
湖北省黃州中部,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地方——回龍山。回龍山,原名棗兒刺嶺,地處大別山南麓,屬天柱山脈。由大崎山主峰南下,蜿蜒起伏百餘里,至此呈游龍回首之狀,故名回龍。這裏的集鎮均依山定名。
據傳,回龍山鎮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當時廟宇初具,規模不大,集鎮人口僅有百餘人。到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陳娘娘在此重建東嶽廟,俗稱大廟,規模宏大,有上中下三重大殿,雕樑畫棟,飛檐翹壁,十分壯觀。殿內塑有佛像,殿外修有鍾、鼓二樓,樓前均有清池碧水,清池之上還有三孔橋。整個建廟工程耗銀百萬,費時數年,於農歷的三月二十八日竣工。這天正是東嶽大帝聖誕之日。自此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這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方圓幾十里的人們都要前來趕會。
離回龍山鎮不遠,有一個號稱林家大的村莊。全村只有三十多戶人家,全都姓林,無一雜姓。林家大是一個風景秀麗、鄉風淳樸的小山莊,他們的族長名叫林明卿。
林明卿是回龍山有名的大戶。他有良田四十九畝、山林三百多畝、房屋三十五間,另外還兼營織布工場一座。除此之外,林明卿執掌着林家大宗族之權。
1907年12月7日(清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林家老屋的油燈閃了一夜。臨近黎明,一陣嬰兒洪亮的啼哭聲把尚在睡夢中的人們驚醒。不多久,一個消息便傳遍了全村。
“林明卿又添了個兒子!”
天終於大亮了,純樸的鄉民們紛紛前來林家賀喜。他們瞧着產婦身邊的嬰兒,口裏不停地說著讚美和吉利的話語。他們看到的,只是嬰兒那一張不斷啼哭的小嘴。林母不顧產後的虛弱,興奮地向妯娌和村鄰們介紹說:“生他前我做了個夢,好稀奇!夢見一隻大白虎,盤腳架腿,坐在堂屋上,醒來就生下了這孩子。”
“好兆頭!”妯娌們都這麼斷言。中國人有個習慣,為了孩子有個好前程,做母親的總希望夢見些異兆,沒有也要編造一個,反正人們都信。
林明卿這年正好三十歲。他為在而立之年又添兒子而感到高興。嬰兒出生之時,天剛發白,可以看見門前清水塘中團團的荷葉和幾點熠熠透亮的水珠。林明卿苦思一番,給兒子取名叫“林育蓉”。
也許“育蓉”這個名字的女性色彩太濃,脂粉氣重了些,孩子一生下之後就經常病病怏怏,即使不病,也清秀柔弱得像個女孩子。為了使孩子多多增加陽剛之氣,也為了紀念林母產前吉兆,林明卿又給兒子取了個學名,單號“林彪”。彪,是小老虎的意思。
虎氣十足的名字,在林彪的性情、氣質、體魄上未帶來任何變化,林彪依舊如故,小病連連,陰柔怯懦。這一點,是林明卿沒有料到的。
林彪五歲那年,林家由老屋搬到了新屋。新屋緊靠白羊山,坐落在“神仙堖”上,據稱是一塊“風水寶地”。
白羊山,舊稱白洋山。光緒八年,《黃岡縣誌》這樣寫道:
白洋山,舊志作白楊山,山側有桃花洞,明主事秦繼宗著書處。……考邑乘車稱白楊,土人又稱白羊,且有白虎趕白楊之讖。
是山也,三峰並聳,蒼翠插空,朝露夕靄,紺紫百變,其或久旱欲霖若雨,新霽漫浩汗,漾澄湛,始如牽絲,繼如團絮,漸乃光明,百頃如洪波,函肆演迤若無涯。
對林彪,林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林家堂屋內,掛着一幅木板對聯,事過多年,木板上的字跡已經黯淡不清,但擦得清潔泛亮。上面,銘刻着林氏祖先的遺訓:
一等人忠臣孝子
兩件事讀書耕地
林家祖宗歷代,奮鬥了多少年,也沒多少人成為“一等人”,惟獨“兩件事”時時在做。林明卿希望自己未能達到的目標由林彪得以完成,基於此,他很早就將林彪送進了回龍山地區有名的一所私塾念書。
這所私塾的先生,名叫李卓侯。他就是中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的父親。李卓侯先生思想開放,知識淵博,富有正義感和責任感,是一位頗有聲望的啟蒙老師。
李卓侯執教一生,有三大快事引為自豪。其一,他參加過同盟會,與孫文、黃興等人多次聚首;其二,培養了李四光;其三,啟蒙了“林氏三兄弟”。
在中國革命史上,“林氏三兄弟”曾有過他一段輝煌的時日。所謂“林氏三兄弟”,系指林育南、林育英(張浩)和林育蓉(林彪)三人。他們雖不是親兄親弟,但有着同一個高祖,生在同一個子,進了同一所學堂。共同的相貌特徵,相同的口音習俗,一致的朋友和敵人,使他們兄弟三人有如白羊山,三峰並峙,相映生輝,儘管林彪最後走向了反面。
林彪的這兩位堂哥都比他大十歲。可以說,林彪是被他的這兩位兄長帶出來參加革命的。然而,他們誰也不會料到,林彪最後的聲威卻大大超過了林育南和林育英。僅自1968年至1969年的一年間,就有一百零八萬人前來林家大“瞻仰林副主席故居”,川流不息的人群把清水塘的水都喝乾了。
作為啟蒙老師,李卓侯對“林氏三兄弟”十分喜愛。他曾說過:“育南秉性聰慧,育英勤奮刻苦,育蓉既聰明又刻苦,日後都會大有出息。只是育蓉性子陰柔,不好把握,是龍是蟲,一切全靠他自己。”
1919年,五四運動席捲全國。京、滬、津等地學潮如火如荼,林育南、林育英也在武漢與惲代英一起領導了轟轟烈烈的愛國學生運動。而與武漢僅隔咫尺的黃州府卻依然風平浪靜,回龍山林家大依舊是過去的林家大,村民們對外界發生的事情似乎一無所知,耕地的仍舊耕地,念書的仍舊念書,打牌的仍舊打牌。
光陰荏苒,林彪長到十三歲了。和往常一樣,他除去念書,便是張弓彈鳥,過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這一年,全國教育界興起了一股尊孔讀經熱。農曆八月初五(9月16日),是各大中小學祀孔日。林彪被同學推舉,寫了一篇《上巳祀孔記》,受到老師的褒獎。
《上巳祀孔記》不過一百九十餘字,記敘了全校師生祭祀孔子的情景。全文如下:
孔子為我國周時代人,仁義愛民,為我國之偉人焉。中華民國九年八月初五日,為仲秋上丁,全國各學校於此祀孔,遵古禮也。吾校師生亦祀孔,同學高初共百餘人,皆敬祀孔子。因孔子聖人,為我中華教宗也。
這篇文章敘事簡明,層次清晰,語言亦通暢。出自13歲孩童之手,說明林彪學習還是用功的。
這年春節,林育南、林育英先後回到了林家大。三兄弟又團聚了,依照慣例,要由兩位堂兄檢查林彪的作業。
“林氏三兄弟”中,林育南性子最為剛猛,人稱“暴徒”。他笑時聲震內外,怒則疾言厲色;林育英為人謙和,和顏悅色,平易近人。因此,林彪敬畏大哥林育南,親近二哥林育英。
當林育南翻閱林彪最為得意的作文《上巳祀孔記》時,臉色陡地一下沉了下來:
“這是什麼?”
林彪心裏一怔,他忐忑不安,囁囁嚅嚅地說:“祭……祭孔文。”
“現在什麼時候了,還祭孔?!”林育南嗓門越來越大,蒲扇大的巴掌在林彪眼前晃來晃去。
林彪趕緊躲到林育英的身後,小聲抗辯說:“先生都說我寫得好嘛。”
“先生說好就好嗎?大哥、二哥在外面領頭高喊要科學、要民主、打倒孔家店,你倒好,在家裏寫起祭孔文來了。”林育南說著又火了,他又掄起巴掌,就要摑了過去,林育英把他攔住了。
林育英說:“育蓉才十三歲,一個小伢,懂得什麼?要怪只能怪他讀書的那所學校。這件事倒使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救救孩子!現在的學校名曰新式,其實腐朽,誤人子弟。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學校,培養新式的人才。大哥,我看應該恢復‘浚新’學校了吧。”
“浚新”學校是1919年林育南為宣傳新思想而發起創辦的一所新型學校。它與陳潭秋、陳蔭林兄弟二人創辦的“聚星”學校和“青黎”學校一起,鼎足而三,成為黃岡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要策源地。1920年,“浚新”學校因經費不足而被迫停辦。
1921年春,惲代英、林育英等人籌資恢復了“浚新”學校。“浚新”學校的宗旨即是“自覺覺人”。“浚新”學校一開學,林育英就把林彪第一個送進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