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亂巴爾幹
柏林圍牆倒塌不久,在法國、意大利和荷蘭的支持下,歐盟宣佈了一項能源安全戰略。巴爾幹地區的穩定是該戰略的核心。1990年6月,在歐盟的一次峰會上,荷蘭首相路德·盧柏斯向歐洲的能源界提出建議,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蘇聯以及中歐、東歐國家”的聯繫。盧柏斯計劃是冷戰結束后一系列歐盟能源安全計劃的第一步。
1992年,歐盟就已經制定了《能源憲章》,為歐盟在已解體的蘇聯進行石油和能源投資提供一個法律框架。新近獨立的裏海周邊國家,首當其衝的是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在未來歐盟能源安全議題上處於優先考慮的地位。但是,新的克林頓政府的注意力似乎沒在這裏,對裏海石油並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但是,這一狀況還是在慢慢地發生改變。
1994年12月,當歐盟對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49個國家批准其《能源憲章》寄予期望的時候,華盛頓突然以技術上站不住腳為由給予拒絕。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歐盟繼續推動。1998年12月,簽訂了《能源憲章》的國家建立了一個過渡工作組。該工作組的秘書長強調石油和天然氣新產區的重要性,“例如裏海地區,確保這些地區的能源供應安全是政府的一個重要戰略性任務”。歐盟提出建立一個“東西方能源合作的里程碑”。
從1990年一直到1999年對塞爾維亞的轟炸,歐盟已施行了一系列不引人注意的舉措或行動,據美國能源部的一份報告說,這些舉措或行動包括為了“把從東裏海的石油運輸能力提高到每天50萬桶”而幫助阿塞拜疆對首都巴庫附近的港口進行升級改造。1995年,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歐盟啟動了“向歐洲輸送石油天然氣的跨國運輸”(INOGATE)計劃,以此來“促進能源供應的安全”。1999年2月,就在克林頓政府開始轟炸貝爾格萊德之前,歐盟委員漢斯·馮·德布魯克稱“向歐洲輸送石油天然氣的跨國運輸”計劃的目的是“打通進入本地和歐洲市場的瓶頸,保證裏海盆地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毫無障礙地進入歐洲市場”。但最大的瓶頸卻是:北約對貝爾格萊德的空襲。
西歐各國政府很清楚,從巴爾幹到裏海的這一片區域是石油和天然氣投資上的戰略重點,特別是當北海石油儲量開始下降的時候,這也是歐洲走向更大範圍能源獨立的一個潛在步驟。但這絕對不是1999年華盛頓的主要政策觀點。
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部分由於布熱津斯基和美國石油公司的積極遊說,克林頓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裏海石油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1996年7月,華盛頓啟動了南巴爾幹地區發展計劃,與保加利亞、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討論輸油管道合作問題。該計劃規劃了兩條裏海輸油管道線路。一條將從巴庫通過格魯吉亞直到土耳其的傑伊漢港。1997年,老布殊的前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為7月21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寫了題為“美國在‘新絲綢之路’上至關重要的利益”的文章。這位即將在後來的小布殊政府中成為主要人物的貝克認為:“與格魯吉亞建立最強有力的經濟、文化和政治聯繫是美國的戰略利益所在。”格魯吉亞地處裏海石油和西方市場的中間地帶。“裏海石油最終將可能像今天的中東石油一樣對工業世界產生重要影響”,他補充道。當時,貝克還是英國石油·阿莫科在巴庫利益的代理人。
第二條輸油管道線路,受到美國政府和第一波士頓銀行支持的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石油管道公司(AMBO)已經冷卻好幾年了。在繼續推進之前,華盛頓決定不得不先除掉米洛舍維奇政權這個障礙。
南斯拉夫民選總統米洛舍維奇,一位曾經得到過華盛頓支持的,也被認為是能夠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遊戲規則做事的前銀行家,被美國媒體形容為新的“阿道夫·希特拉”。無數的區域內的觀察家和外部沒有偏見的觀察家的報告都一直認為,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紛亂的前南斯拉夫的所有派別都犯下了暴行——波斯尼亞穆斯林、克羅地亞天主教徒和塞爾維亞東正教徒。但是,華盛頓和北約控制的媒體報道卻只集中在一方:頑固的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由於他堅決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所謂“改革”和北約的軍事存在,因此,只要他領導的這個極具軍事防禦能力的國家仍舊處於巴爾幹的中央,哪怕是被包圍着,華盛頓為長期控制裏海輸油管道和中亞地緣政治議程的設想就會受阻。
到1999年初,克林頓政府決定,是改變這一切的時候了。美國在朗布依埃向米洛舍維奇提出要求,即聲名狼藉的附加條款B:“為了預防種族屠殺,實施人道主義”,命令米洛舍維奇必須首先同意北約在科索沃駐軍,然後把駐軍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塞爾維亞。憤怒的米洛舍維奇拒絕了美國的要求。這個意料之中的拒絕正好使發動戰爭具備了“正當的”理由。華盛頓不顧國際法準則、聯合國憲章(事實上全部的過程都有聯合國的參與)、北約憲章(這是強調防禦角色的憲章)、1975年赫爾辛基協定甚至美國憲法(美國憲法規定只有國會才有權力宣戰),開始了大規模的轟炸行動。克林頓總統引用了“人道主義”理由和即將發生的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人的種族屠殺,開始了對塞爾維亞平民殘忍的轟炸。
在傾瀉了成百上千噸的炸彈,對塞爾維亞造成了估計400億美元的經濟和基礎設施損失以後,五角大樓開始了世界上最大的美國軍事基地之一的建設。在科索沃東南的吉尼拉內地區附近建立一個名叫邦斯梯爾的軍營,這是一個可以駐紮3000名士兵的軍事堡壘,擁有機場和最現代化的通信設施,這給美國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巴爾幹地區帶來一個可以深入裏海的永久軍事基地。
1999年6月,對塞爾維亞的轟炸一結束,美國政府就宣佈它正在資助研究成立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石油管道公司的可行性。在提到北約對塞爾維亞和科索沃的控制時,一位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約瑟夫·戈蘭梅森稱:“美國政府有望保證該地區的安全並提供經濟擔保,這使得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石油管道公司成為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提議。”
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石油管道公司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已由哈利伯頓公司的布朗和魯特進行,當時迪克·切尼是該公司的總裁。當這個新的研究在2000年5月發表時,後來成為布殊政府副國務卿的美國大使里查德·阿米蒂奇稱:對於那些在科索沃衝突中給予北約支持的周邊國家,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保加利亞,現在因為她們給予的支持而得到了西方的經濟補償,人們可以把這稱為“炸彈紅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為了打通通往阿拉伯灣的貿易通路,擺脫英國海軍控制下的海上航線,位於歐洲大陸的德國做出了不懈努力,修建了巴格達鐵路。與此相似,通過巴爾幹地區修建一系列新的輸油管道將有可能使歐盟石油供應來源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使歐洲擺脫美國和俄羅斯對能源的控制,取得能源供應的獨立。在科索沃戰爭剛開始時,美國就已經佔據了能源獨立的先機,將北約和美國的控制強加到可能的輸油管線和資源上。當貝爾格萊德從科索沃戰爭的瓦礫堆中奮力掙扎着爬出來時,美國似乎已經牢牢掌控了通向歐盟的任何潛在的輸油管線。
在科索沃戰爭結束的時候,這個僅存的超級大國對歐亞的軍事控制已經向前跨出了巨大的一步。美元民主已經又向前邁進了。自由市場的旗幟被牢牢地插在了南斯拉夫的殘垣斷壁之上。一個富有的德克薩斯石油家族的子孫,美國新任駐英國大使威廉·法里什指出,裏海地區富含的石油資源是美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最大利益。
在2001年9月23日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一次採訪時,法里什透露,他計劃對巴爾幹地區作一次訪問,這對於駐英國大使來說是一次不尋常的突然襲擊,至少可以這麼說。法里什是布殊家族值得信賴的朋友,同時也是標準石油公司財富的繼承人,他也深諳石油地緣政治——他作為美國駐英國大使的真實理由是不用懷疑的。他談到,要加強北約在巴爾幹地區的存在,巴爾幹地區可以作為“對抗東大不穩定政權的緩衝地帶”。作為“9.11”恐怖襲擊的後果。他也提到了裏海能源資源和輸油管線的戰略重要性。
當新的十年開始時,華盛頓是一個無可匹敵的經濟強國,其軍事優勢發揮的作用不太明顯。但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這一狀況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華爾街股票崩潰,經濟倒退和在紐約及華盛頓發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導致了這個變化。對美國人民和全世界來說,變化的結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