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殊涉險過關
1987年10月19日,泡沫破滅了。那天,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道·瓊斯指數下跌幅度達到了歷史最高記錄,下跌了508點,已經跌破了里根的“經濟復蘇”政策底線。但是,還沒有跌破英美權勢集團中戴卓爾-布殊派系的戰略預期。他們決定,繼續確保提供足夠的資金維持經濟泡沫,直到新的布殊總統就職推行世紀末大戰略之前。
大量的文章論述了1987年10月的經濟崩潰。這些文章證明,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蕭條已經成為過去。但這一次的經濟崩潰卻是一個信號,標誌着解除金融投機管制的政策即將終結,正是這一解除管制的政策維持着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英美經濟的運轉。
面臨1988年11月總統選舉的喬治·布殊,招集了他的前任競選班子負責人和親密朋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加上美國研究機構的強勢集團的支持,確保外資繼續流入美國的債券和股票市場,讓投票人對里根-布殊的經濟復興政策心存幻想,儘管有1987年10月崩潰的影響。
華盛頓直接向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呼籲,認為像格普哈特一樣的民主黨領導人將會破壞日本的對美貿易,華盛頓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中曾根康弘向日本銀行和財政部施加壓力,要求它們配合。1987年10月之後,日本利率下降得越來越快,比較之下,使得美國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看起來“更划算”。於是數十億美元從東京流入了美國。在1988年,美元保持堅挺,布殊可以確保他在選舉中擊敗民主黨對手杜卡基斯。為了確保這樣的支持,布殊私下向日本高級官員保證,在布殊任期內將改善美日關係。
東海岸有錢的權勢集團內部人士打算把布殊的總統任職當成對白宮的直接控制,這是自20世紀40年代富蘭克林·羅斯福以來的第一次。布殊的任務是幫助美國渡過1919年以來最危險的時期。在當選的前幾周,在處理國家面臨的一些緊急問題時,他給人的印象是果斷。他建議對國家幾近崩潰的銀行儲蓄貸款體系進行根本重組,並且在埃克森石油公司瓦爾迪茲號油輪奇怪的泄漏事故后,順應民眾的呼聲,把環境保護問題作為任期內的優先目標,批准制定了一系列激進的懲罰性法律,這是自吉米·卡特以來的第一次。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兩項措施都是災難性的,但是,在最初的幾個月裏,透露給人們的所有信息都顯示,與年老體衰的里根總統相比,這位新總統具有駕馭國際局勢的個人魅力和魄力。
布殊新政府的計劃是,為了對付美國巨額的債務負擔,對某些同盟國施加壓力,讓她們增加“分攤負擔的比例”。還有人提出,蘇聯正在解體,其結果是,只剩下一個擁有壓倒性軍事力量和規模的超級大國——美國。這種情況下,德國、日本和美國的其他主要經濟和軍事同盟國應該多承擔一些財政義務,維持這個超級大國。這是一次欲蓋彌彰的敲詐。
事情很快變得明朗起來,布殊提倡的“更親切和更溫和的美國”除了採用誇張的手法迎合老年人的胃口,爭取選票之外,什麼新鮮玩意兒也沒有。入主白宮后,布殊很快調整了政策,轉向強硬。就在1989年12月,布殊成為總統的第一個聖誕節期間,美國對中美洲小國巴拿馬進行了軍事入侵,並通過媒體大肆製造借口。據目擊人估計,美國以逮捕被控為毒品集團的首腦人物——實際上的統治者曼紐爾·諾列加將軍為借口,派遣特種部隊和美國轟炸機侵略這個小國,超過6000巴拿馬人被殺,其中絕大多數是貧窮的平民。
政府的司法部長理查德·索恩伯勒,此人在三哩島核事件發生時任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在處理突發核事件過程中曾引起過廣泛爭議。他制定了難以置信的美國新條令。索恩伯勒條令規定,“在跨國界實施法律的過程中”,如果有必要的話,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司法部有權在外國領土上採取行動。換句話說,這意味着只要有行政命令,利用跟蹤國際毒品或者恐怖犯罪分子的借口,美國政府有權單方面進入德國、法國、巴拿馬或者任何她認為有必要的地方,而不用考慮有關主權國家的法律。當美國入侵巴拿馬時,文明世界對此表現出無情的沉默,認為這是“美國的私事”,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1989年9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韋伯斯特給美國情報機構公開宣佈了一條大膽的新情報命令。他指出,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蘇聯渴望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特別是美國達成裁軍協議,這一跡象日益明顯。針對這一跡象,當年9月19日,韋伯斯特在洛杉磯世界事務委員會的一次精英分子聚會上講道,為了冷戰後期的新任務,中央情報局正在進行重組。韋伯斯特告訴他的聽眾:“我提到的經濟問題——貿易不平衡和科技發展說明了一點,這一點已變得越來越明確:我們的政治和軍事盟國同時也是我們的經濟競爭對手。”美國情報機構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新任務是成為經濟間諜,以及針對關鍵工業“同盟”國的其他行動,而不是搜尋共產主義者的軍事行動和顛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