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小說的推理 推理的小說
文/楊永良(法學博士)
■前景
“推理小說即詐術的文學。”———土屋隆夫
在魔術師面前的美女為何突然凌空漂浮起來呢?放進玻璃杯內的硬幣為何消失了呢?為什麼魔術師能夠猜中撲克牌呢?高木重朗在《魔術心理學》中指出人類心理的漏電現象,越是告訴自己不願掉進陷阱,反而就越掉進陷阱。人的心理充滿了錯覺與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容易受到誤導。
以最簡單的魔術來說,例如夜市馬路邊的一個老人,他讓小紙團在空中飛舞,照着他的只是一盞小小的燈泡。若將謎底拆穿,其實,讓紙團飛舞的道具是黑色的尼龍絲,要讓尼龍絲不被看到,適度的黑暗是必要的。黑暗不僅讓人看不到尼龍絲,而且減弱了人的理性。但是,人總是會懷疑黑暗的,所以魔術師不能將燈光調得太暗。
如果魔術師只有這樣還不能當魔術師。魔術師知道人會懷疑黑暗,因此他在桌上擺一盞枱燈,打開開關后,燈亮了。接着,他將燈泡轉離燈台,但是燈泡卻依然亮着,而且還能在空中飛來飛去。魔術師知道你懷疑黑暗,所以他故意使用點亮的燈泡當道具。
高木重朗說,推理作家江戶川亂步的小說中不但經常出現魔術,而且他也經常邀請魔術師(包括高木重朗)到推理作家協會去表演。所以推理小說家其實就是小說的魔術師。
■近景
有的推理小說看完了就不想再看。但是有的推理小說卻散發出高貴的文學氣息,讓人徜徉在文學的森林當中。兩、三年前,有一個日本作家在《讀賣新聞》的青少年版中向青少年大力推薦土屋隆夫的推理小說。他說他在中學時,每看完一本土屋隆夫的小說,就會期待下一本趕快出版。但是我們知道,土屋隆夫算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少產作家。而且他是目前日本“本格推理小說”界的代表。他曾說過:“本格推理小說就是推理小說中的楷書。”這句話有多方面的涵義,我們先從本格推理小說談起。
“本格推理小說”一詞,大部分的台灣文壇皆直接引用,或翻譯成“傳統推理小說”,但是我認為應該譯成“正統推理小說”較為適當。因為日語“本格”的原意是“正式”,或可引申為相對於旁門左道的“正統”。
土屋隆夫說:“偵探小說就是除法的文學。”也就是“事件”除以“推理”等於“解決”。這句話的真意就是,作家在小說中的種種佈局、伏筆、懸疑,在解開謎底之後,必須全部解決得一乾二淨,不能留下絲毫的矛盾或疑團,而且不能讓讀者想出更佳的解謎方式。這就是“本格推理小說”。
■遠景
再回到“本格推理小說就是推理小說中的楷書。”一語。土屋隆夫認為,現在很多推理小說家寫作態度不夠嚴謹,就如同楷書還沒寫好就先寫行書或草書。我並非書法家,不知道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關係。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寫楷書不但較費時間,而且一個不懂書法的人也可以判別楷書作品的優劣。
雖然土屋隆夫一再強調本格小說才是推理小說的正統,但是他也主張,所謂推理小說,除了要有“推理”的部分,也要有“小說”的部分,而且在他的眼中,推理小說是小說中的一個範疇。也就是說,要成為一篇好的推理小說,也一定要是好的文學作品。
土屋隆夫有一篇文章探討江戶川亂步所寫的〈一名芭蕉的問題〉。亂步在文章中寫出,芭蕉之所以被稱為詩聖,那是因為他將原本是市井小民戲謔寫作的“俳諧”,提升到崇高無比的藝術境界,甚至達到了哲學的層次。江戶川亂步既期待又感嘆地說,推理小說家中究竟有誰能成為推理小說界中的芭蕉呢?土屋隆夫說:“江戶川亂步始終在通俗的作品與崇高的藝術兩邊痛苦地徘徊。”我們不知道土屋隆夫是否也有同樣的心境,但是我們看他的小說,絕對不僅僅是膚淺的解謎推理小說而已。
■背景
土屋隆夫的長篇推理小說,從第一篇《天狗面具》到最近的一篇《着魔》,裏面有所謂的本格推理小說,也有幾乎與一般小說無異的《聖惡女》。
小說中有人物,有情節。推理小說要吸引人,通常都會出現帥哥美女,或是有神通的超級大偵探。但是土屋隆夫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和我們身邊的人物沒有兩樣。這或許和他對生活的態度有關,他的職業欄上寫的並不是“作家”,而是“務農”。這種晴耕雨讀的生活,無疑的,對他的小說的基調會有絕對的影響。
小說要吸引人讀下去,即使是最嚴肅的小說,基本上要有懸疑性,也就是說要讓人想知道情節究竟怎麼發展?而推理小說就是將這懸疑性發展到最高點的小說。
雖然土屋隆夫強調本格推理小說,但是其實他的推理小說非常注重動機的部分,這動機也就是犯人的心理背景。在他縝密地分析犯人的深層心理之後,作品的深度自然就增加了。另一方面,他並不主張社會推理小說,但是他的作品卻非常具有社會性。我們看了他的小說,總會感受到生命或生活中極為深沉的黑暗部分。
■全景
土屋隆夫自己說過,要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熟讀他的第一篇作品。而且他又說,作家好像是在圓周上的孤獨跑者,從處女作品出發,最後再回到了處女作品。不過,作為今日推理小說界的大將,他的作品雖然讀者各有所好,但幾乎都是讓人不忍釋手的作品。
要了解土屋隆夫推理小說的全景,最好還是看完他的全集吧。
【本文作者簡介:楊永良】
一九五一年出生,專攻日本學,日本明治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曾任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台灣日本語文學會會長。近作《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的光與影》(語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