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儺

後記——儺

有人問過我:“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愛看挖墳掘墓的故事?”

聽道貌岸然的先生們說:“盜墓取寶,滿足了絕大多數人一夜暴富的心理。”

可如果只惦記一夜暴富,為什麼不去看搶劫美國聯邦銀行金庫的電影?實際上風水和陵寢文化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之久,自古以來厚葬成風,盜墓這種社會現象也隨之出現,盜發古冢也並不完全是為了求財,比如元滅南宋,挖開南宋皇陵,元人是為了斷絕南朝的龍脈,這是出於政治目的;伍子胥掘楚王墓,鞭屍三百,是為了報仇泄憤;五代十國那會兒,某位皇帝十分好色,他聽說前朝有位妃子貌美傾國,可惜美人已逝,無緣一見,便千方百計地找借口替美人更替墓槨,趁機看一眼美人的屍身,這是因好色而盜墓;還有人遍挖古墓,是為了尋找失傳多年的秘方,總之盜墓的動機和盜墓的手段同樣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因為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都在其中,同時又從中衍生出數不勝數的奇聞軼事及民間傳說,一說關於盜墓的故事,必定離不開這些內容,每一個古墓的入口,都像一道通往古代的大門,在其中觸摸歷史、解讀傳統文化、發現消失的過往,我想這遠比取寶發財更吸引人。

在《鬼市耳錄》一書中提到的“儺”,與挪動的挪同音,儺文化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文化,將儺字分開,左邊是人,右邊是難,古代人普遍面對的困難,是無法治癒的疾病和死亡,於是有了驅除這些困難的“儺”,說簡單一點,專管降妖捉怪。

從漢代開始有儺制的明確記載,漢宮中搜儺驅邪的過程,每一步都有嚴格規定,其實古老的儺祭從原始社會已經存在,西周時期成形,先秦至漢末,儺是純粹的宗教信仰,神秘而嚴格,隨後兩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同釋道儒三教相互吸收融合,流傳至今,在西南地區保留得比較完整,有代代相傳的“符咒、頌詩、儀式、道具、神廟”,以娛神也娛人的儺戲儺舞最為著名,鄉里每當儺祭,必是熱鬧非凡,根據各地風土人情不同,儺祭和儺神的傳說也不盡相同,例如“開口儺、閉口儺、文儺、武儺”之間的區別,小說不是為了考證儺文化,在這裏只順便說一兩個有意思的民間傳說。

先說一下“二十四神將”,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說是宋朝或漢朝的某個位皇帝,總之這位皇帝聽說龍虎山張天師的本領高強,有心想一試他的手段,事先命二十四人躲在宮中擊打樂器,然後告訴張天師宮中鬧鬼,下旨讓他做法除鬼,張天師用飛劍斬了這二十四個人的首級,從此陰魂不散,宮裏真的鬧起鬼來,驚動了皇帝的聖駕,只好封這二十四個鬼為儺將,為首者是儺神“歐陽金甲大將軍”,與此相關的儺戲俗稱二十四戲,儺戲的主題是“除魔除怪保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一般最後一場通常是由儺神登場,儺神以劍指前方,凌空虛寫一個大大的“收”字,表示收服了全部妖魔鬼怪,天下太平,至此二十四戲結束。

儺神不止一位,比如三千多年前的古儺,拜吃鬼的方相為神,神獸吃鬼也是儺的重要內容,儺舞中存在大量跳山魈的內容,山魈不是現在所說的狒狒,而是一種獨腳鬼怪,走路跳着走,因為儺的傳統非常古老,後世很多宗教儀式中都有儺的影子,樟木面具是儺的特徵,相傳三四千年以前,有人挖到一個青銅面具,最初的儺是用銅面具,後來不知出了什麼大事,銅面具被毀,往後也不敢再用,以木製面具作為替代品,這段傳說太古老,挖到的青銅面具是何人所留,後來又什麼不敢使用了?到如今全部失傳,給人留下很大想像的空間。

小說中提到面具來自鬼方古國,殷商時把周邊小國稱為方,即方國,鬼方是其中一方,至於古儺的面具是不是鬼方人遺物,目前仍然是個謎。

(全文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鬼不語之仙墩鬼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鬼不語之仙墩鬼泣
上一章下一章

後記——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