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權和他的“幸福三書”

吳若權和他的“幸福三書”

吳若權畢業於台灣政大企管系,現任多家企業行銷顧問;他業餘寫作領域橫跨散文、小說、計算機、企管到歌詞。清新健康的氣質形象,更使他成為熱門媒體代言人、公益活動及廣告代言人。認真與隨性、柔軟真心與敏銳思緒,在他身上總能得到圓滿調和,綻放全方位的耀眼光芒。同時,他還是.鳳凰衛視“非常男女”欄目中那位溫文爾雅、專為速配男女支招的嘉賓,《冬季到台北來看雨》的詞作者,flash動畫《摘星》的原小說作者。

作為已經連續六年躋身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的吳若權,探路內地市場的是一套叫做“幸福三書”的作品。這三本書分別為談成功人生的讀本《站在有光的地方》、為男女愛情指南的《你就是我的100分》和短篇小說集《愛情,最幸福的信仰》。

在成為作家之前,吳若權曾從事過多種職業,這些閱歷使他能洞悉白領們在職場的心理困境,而另一方面他細膩、洞悉人性、預知未來的天性在寫作上也幫了他不少忙。同時,他似乎有某種天分,能超越自身的性別角色,給出令男孩和女孩都心服口服的愛情解藥。台灣知名繪本作家幾米對他作過如此評價:“若權善於分析說理,也很會將故事。無論是散文,還是小說,都在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中,一風俗的人生閱歷,帶給讀者寬闊的心靈視野!”他的作品,有許多都是取材於現實中的實際事例,然後通過自己細細的咀嚼,經由獨特的視角觀察,再以細膩的文字表達出溫婉的情懷。這些故事不僅令人有所感觸,而且讓讀者知道應該以何種態度去尋找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在網上流傳甚廣的flash動畫《摘星》堪稱其代表作。痴心的男主人公如飛蛾撲火般地追求心儀的女子,而女主人公卻不為所動。及至錯過機緣時,才終於明白:“他才是世界上最亮的一顆星。”對此,吳若權這樣總結道:“很多愛情,都需要一雙慧眼,才能看出它如星星般閃耀的光芒。否則,在不懂珍惜的人眼底,都只是一顆普通的石頭。”

除了寫作之外,吳若權自己的成功經歷也給人樹立了一個典範。為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放棄了在IT行業的優厚待遇,到唱片公司去拿很低的薪水。時至今日,他“白天做顧問公司的經營,規規矩矩地上班,晚上寫作,因為周末是工作的,所以我安排周四休息,同家人朋友一起度過。幾方面的工作,我在心力上盡量均衡發展,但實際上用的時間是不同的。創作不作為工作,但占的時間很多,一天是一個半小時。工作和寫作是互相刺激的,我與工作時碰到的人分享智能,寫作的創意會利用到工作上”。能如此遊刃有餘地在不同的角色中自由轉換,而且寫出了48本書,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勤奮。他的成功,看來決非偶然。除了善於抓住機會,成就自我,吳若權還告訴了讀者許多其它的東西,這些就要看讀者是否會學以致用了!2003年11月,吳若權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頻頻露面,每到一地都掀起了一股熱潮。在四地的簽售也非常火暴,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2004年1月,吳若權還將有一次大陸之行,他在中央電視台的亮相,會不會如“非常男女”一樣受到觀眾的喜愛呢?

愛必須努力

人生和愛情,一直是芸芸眾生一解再解、百思不解的兩大方程序。並非這兩項事物當真何等深奧與冷僻,而是因為身處其中,往往正是昏天黑地、水深火熱之際,既不能清明理智,又緣身在此山之中,窺不到全貌,所以只得任自己浮沉耽溺,無由登陸彼岸。

然則,愛,愛一個人和被一個人愛,當真那麼困苦艱難、毫無救贖嗎?

愛,愛人和被愛,不是在世紀末時已被太多太多的人宣告或預測已經死亡嗎?

X與Y世代的男男女女,長久以來都被認為翻臉比翻書容易;因為是被寵壞的獨生子女,眼中只有自己,成長過程里,缺少與人相處的經驗,所以長大到可以找異性相愛或同居結婚的時候,困難也跟着而來——因為,他們不知道在那種毫無距離的相廝守之下,一個人要維持什麼樣的身姿,才不致將身旁的人給冷落或壓垮?換句話說,如果是兩人共處,最好的模式在哪裏?

這是一個屬於這個世代必須特別考慮的課題。並非以往的男男女女就沒有相處的問題,而是較早以前,人們因為種種經濟、社會、傳統的原因而必須有一方特別忍耐,但到了這個年代,婚姻中的忍耐因素早已變質或消失,完全無以仰仗。

不久前有項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的離婚率,最高的是結婚不到五年的夫妻。所謂七年之癢,根本就是過去式了。這也印證年輕人對婚姻更不能也更不願忍耐——相對的,間接也證明“翻臉如翻書”的說法。

是不是愛情出了什麼問題?還是這世界上根本早已沒有愛情的存在?

我想,基本上,這是每一個時代愛情節奏不同所致。節奏不同,樣貌自然也就不相同。

在這情況之下,愛情小說要被接受、引起共鳴、甚至廣受歡迎,第一個要素就是得抓住時代的脈搏、符合時代的節奏、說出屬於時代的故事。

新千年伊始,我用了幾段較完整的時間細讀吳若權的短篇小說,發現他的作品清靈活潑、節奏明快、樣貌引人,讀起來絕對不會有如一些企圖偉大的作品那麼樣,讓讀者覺得“愛情太沉重”,以致喪失閱讀的樂趣。換言之,他作品的最大特色,用最精簡的言語陳述,就是:它是屬於新世代、符合時代節奏和脈動美感的。

由於他長期在資訊界工作,深諳整個社會的生命活動,所以他在取材方面,遊刃有餘、寬廣活潑,令人目不暇接。不過,如果要論他的作品最值得推介之處,倒還不是這屬於枝節的部分,而是他對愛情的理念、對愛情的信仰、對愛情的執着等成熟度所衍生和構想出來的那些小說。

吳若權是相信愛情的,因此他也相信:人與人之間,如果相愛的品德和相愛的能力沒有辦法提高的話,所謂的愛情是無法健康地存在的,也無法讓多災多難的人生得到救贖的。我們從他的小說中,常常看到類似童話或奇迹般的結局;也在主角的身上,一再看到自省和幡然頓悟現象,顯示愛雖在重重煙幕下面目不明,但當事者只要反求內心,一定會發現愛的存在;然後,在許多挫傷仍不肯放棄之後,人們會有更一層發現,那就是:愛必須努力,外加一點機緣與運氣。

我很贊同吳若權對愛情與人性的看法,也欣賞他對他的看法所做的詮釋而構想出來的小說。在這新千年的伊始,藉由他的小說,相信許多有情人會高興地發現:原來,愛情依然屹立不搖,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不同。

松風裏的微笑:聽吳若權說愛情故事

我在“冬季到台北來看雨”的歌聲中,緩緩閱讀着若權的短篇小說集,每一個故事裏,彷彿都可以看見他從容不迫的笑容,在那樣的自在中,許多創意和點子迸發開來,成繽紛花雨。他是行銷企劃的高手,是暢銷書作家,是演講名嘴,是廣播與電視受歡迎的主持人,也是兩性問題的觀察者,還是國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者,像是我正在聆聽的這首歌,就是他多年前的作品。

這一次,我在冬季的台北讀若權的小說,聽他說愛情故事。

這次的若權小說不只是“都會”,也不只是“男女”而已,他運用了許多新世代的生活內容,像是電子郵件、網絡情人,人們更容易隱藏真實的面相,使人際關係更顯撲朔迷離。他展現了跨世紀的戀物情結,像是生鏽的口琴、香噴噴的核桃蛋糕、綠色的瓶中信,人們以實體對象拼貼出相愛的記憶,確定彼此的存在。他也觸碰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狀態,像是三人行的愛戀關係、易裝癖的短暫邂逅,等等。

“我一直相信:愛情是開發自我潛能的絕佳方式之一”,每一篇小說之後,若權以他最擅長而獨到的觀點,提供了愛情魔法咒語。這些簡短的雜文,不只是愛情的感受,而是愛情的智能。在愛情中隨波逐流的,迷昧惶惑的人們,或許可以在小說人物的歡喜悲傷里,照見自己的身影,因為愛的緣故,顯得不孤單。

若權有一個本領,是很令人驚嘆的。只要是見過一次的人,他便能在不同的場合里,準確地喚出對方的名字,總讓對方又驚喜又感動。讀着他的小說的時候,我想,若權也是這樣準確地搜集着世間各種情感樣貌,再用他風格獨具的創作去呼喚重現。這一次,他要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驚喜感動而已,還有啟示。

愛情貼着我們的生活出現又消失

吳若權天生是個暢銷作家,會說故事,文筆流暢,觀察細微,心思溫暖。在他的筆下,日常生活里的“偶然性”,添加了戲劇化的張力,而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節奏,往往也成為等待一種人生意外(狂喜或狂悲)來臨前的必要。

怎麼看,我都認為,吳若權是書寫台灣社會都市生涯下,男男女女之間,浪漫傳奇的箇中高手。要是能用對照來襯顯他的風格,我會說,他比西方流行的羅曼史小說,多了一分現實感;而更接近我們已然熟悉的東方式日本偶像劇風格。

西方的羅曼史傳統,總把“愛情”視為一種寄託,一種解放自己於現實世界的寄託。愛情,這個能帶來無比生命能量的兩性親密接觸,在羅曼史編譜下,被當成可遇不可求的奇迹,孤獨的男女惟有經由愛情的救贖,才能掙脫貧乏生活。所有的羅曼史敘述模式,都讓“等愛的人”在愛情來臨時得到困頓生命的解放。

吳若權的愛情小說,承繼了西方羅曼史的特色,把“愛情”的位置與能量,凸顯得十分搶眼。可是吳若權終究有相當“現實”的一面,他突出的人物,雖多屬平凡百姓,卻不至於毫無人生價值;他筆下男女的情愛期待,雖不脫浪漫傳奇式的際遇,卻不至於離現實太遠。所以他的愛情小說男女主角,雖然最終都因情海波濤而歡欣而受傷,卻還不至於給人“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有人間煙火味,恰恰是吳若權愛情小說更接近日本偶像劇的風格所在。讀吳若權的愛情小說,實在很難不想到日本偶像劇。這種閱讀與視覺的關聯,又足以再一次證明,吳若權是天生的暢銷作家,他能把寄身於都市生活里的男女愛情渴望,藉由一些日常生活的偶然性接觸,發展成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既有羅曼史的精髓,又融入日本偶像劇慣見的尋常生活記錄,使得讀者能輕易進入男女主角的世界,尤其能在自己也常經歷的生活細節里,觸發對愛情的想望。

看吳若權把愛情場域放在捷運站,放在麵包店,放在網際網絡,放在機場出關櫃枱,放在百貨公司,放在電話線上,放在瓶中信式的寄望里;看吳若權經營的愛情模式,環繞在石破天驚的一見鍾情,環繞在藕可斷絲卻牽連一輩子的愛情傷痕,環繞在似真若夢的真實與想像,環繞在精神與肉體永恆的辨證難題。種種都市生活的軌跡,種種情愛糾纏的困惑,在吳若權的筆下,都是愛情場域無所不在的證明。而愛情帶給痴情男女的致命烙印,不因資訊年代來臨不因性愛關係開放,而有所改變,在吳若權筆下,也彷彿是人的生命里,必經的一個成長曆程。

每個人總要愛一次吧!吳若權的愛情小說不斷釋放出這樣的訊息。這是羅曼史最核心的精神,但吳若權讓他編織的愛情男女,始終流露出不分性別的愚式鍾情與堅貞,則充分展示了日劇里那些雖平凡,卻永遠不放棄愛情的動人情愫。

每個人都要愛一次吧。這是愛情小說所以能抓住讀者,抓住渴望去愛、渴望被愛心理的原因。作為暢銷作家的吳若權,另外的企圖,顯然是經由愛情的個案,提出他對現代人蒼白生活的健康檢查表。這企圖表現在每篇小說后,他都做了一份啟發味道濃厚的診斷意見。這嘗試符合了吳若權同時是兩性關係觀察作家的身分,卻不免使他的愛情小說,淪為講道理的佐證,我總覺得吳若權的愛情小說,有時候文學張力會讓位於兩性專欄作家那張臉譜,跟這點企圖不無關係。

在浪漫與理性間,愛情給了人們見證它爆發力驚人的機會,也讓人們驚覺駕馭它的必要性。愛情讓人困惑,使人期待,使人猶豫,使人堅毅,說不清楚又想說清楚的詭異性格,正是愛情題材讓許多創作者着迷之處。如何讓這些題材經由虛構化處理,使讀者有興趣閱讀,又能與自身經驗互相對照參酌,值得有心在此議題上琢磨的作家多開發。這是個幅員極廣的園地,觀察的光譜理應多樣化。吳若權在日常生活經驗里的開發,將可讓台灣的愛情故事不遜於日本偶像劇題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下雨天裏松風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下雨天裏松風聲
上一章下一章

吳若權和他的“幸福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