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投資,靠什麼取勝
1.投資是自己的事
投資的真經不是從書本上可以學到的,亦非每天一刻不停盯着盤面就能掌握,自己把心放慢才能看得更周全、更精深,投資過程是一個做“有心人”的過程。
做投資要形成一套能夠體現自己風格的,適合自己運用的,比較成熟的投資方法和理念。投資的着眼點一定要放在自己對市場本身的認識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別人走,失去主見。不管什麼時候,都要獨立思考。
2008年5月,王亞偉所在的華夏基金不拘“抱團法則”,拋售基金重要領地鋼鐵股(主要是武鋼股份、寶鋼股份),致使兩隻股票短期大幅下跌。華夏此舉,被坊間渲染為違反“行規”,但客觀上,華夏靠迅速減倉,規避風險,成功躲過一波大的跌勢。
華夏基金此次特立獨行總算是成功了,但之前,王亞偉應該考慮到其中的風險,因為他違反了基金行業“抱團取暖的潛規則”。
某基金經理曾直言:“我們考評,只看相對排名。華夏的做法,就是破壞了這個‘規矩’。”
在這位基金經理看來,基金界就是一個大圈子,絕大部分人要生存,就得遵守規則。抱成大團,不可能成為最好,但至少死不了。
不遵守“行規”最後通常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做錯方向,大幅虧損,成為業內笑柄;另一種,表現太出格而又獲得成功,像華夏基金這樣,免不了成為“眼紅”對象。
一位老資格的基金經理坦言:“儘管我管理的基金,倉位可以降至60%以下,但我從來沒有把倉位調低至60%。如果把倉位調太低,無論方向對錯,都會被其他人當成笑柄。”
基金這個行業,基金經理遠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神聖,他們只是從事一個工作,沒有必要拿名譽作賭注。他們要做的就是保持排名在相對靠前的位置,而這跟收益並不直接相關。
華夏基金風格為何如此果敢?
投資是自己的事,要堅持走自己的路線,不宜輕易跟隨同行的思路,也不應跟風當下很有市場的價值投資理念。
目前,市場對於價值投資存在一些誤解。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沒有講清楚還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很大部分所謂的價值投資者根本不是在做價值投資,他們做的只是貼標籤——給自己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標籤,給與他們投資方法不同的人貼上投機者的標籤,給某些股票貼上價值股的標籤,給那些他們沒有認真研究過的股票貼上投機股的標籤。如果只有買這些被人貼過價值股標籤的股票才算價值投資的話,這個門檻簡直高不可攀。比如說,中國船舶和中國平安都是好公司,他們可能會在250元以上買中國船舶,在140元以上買中國平安,只是因為這些股票上有他們貼上去的價值股標籤。什麼“‘中國平安’這四個字就值250塊”,什麼“中國船舶200塊不算貴,因為中國馬上就要造航空母艦了”,現在看來,都成了笑話。而當初那些放話的人認定自己永遠是對的,錯的只是這個市場。
王亞偉慶幸自己不是這樣的價值投資者。如果說只有價值投資才能獲取持續穩定的收益的話,王亞偉完全有資格說自己更接近於一個價值投資者,儘管他從來不願這樣歸類。從長一點時間看,市場不會以價值投資、非價值投資來區分投資者。同樣是所謂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資者,而他的某些中國信徒則是失敗的投資者。市場會這樣來劃分,殘酷但很公平。一個成功的投資者,無須費盡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業績會說明一切。
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資實踐去豐富價值投資的內涵,對於會不會被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標籤,我毫無興趣。——王亞偉
是否屬於價值投資,取決於如何投資、在什麼價位投資,與誰在投資、投資什麼無關,貼標籤是沒有用的。巴菲特經過研究,在八元買了比亞迪,這算是投資。如果只是聽說巴菲特買了比亞迪也跟着買,即使有機會在八元以下買入,也只能算是投機。因為這種行為是跟風,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如果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一隻ST股的未來預期價值遠高於當前價格,在低位買入的行為也是價值投資。
2.做好投資的“農民”
2008年大熊市中期,業內出現一種觀點:每次市場發生轉折期間,基金從來不能起到領導作用,只是趨勢的追隨者,助漲助跌而已。當時,業內一位知名投資人士、以價值投資聞名的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很無奈地表示:“目前,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做基金經理,可能一半都沒有經歷過熊市的考驗,整個隊伍良莠不齊。這使得在國內研究基本面、做價值投資非常之難。”
再對比2007年牛市時的狀況,那時基金經理四處作秀,浮躁心態嚴重,內部管理粗放。按理來說,基金從業人員不應當隨便發表對市場走勢、個股價格的看法。不過,為了爭得“明星基金經理”的桂冠,很多基金經理不是把精力放在深研股票上,而是頻頻拋頭露面於電視、電台、報紙以及網絡等各種媒體之上,大肆吹捧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遠見卓識,唯恐“天下有人不識君”。“時勢造英雄”,2006年、2007年市場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投資做了半年不到就非常牛,而且還有公司把他們當台柱子一樣挖過去,整個業內的投資心態都非常浮躁。
在整個過程當中,王亞偉保持了出奇的淡定,自始至終埋頭做事。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裏,王亞偉最終獲得成功的一大原因來自於良好的心態。
中國股市是一個半強有效的市場(也就是說股價會及時地反映企業的基本面信息、產品銷量、財務報表、治理結構、資本運作等,但僅僅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已經不可能帶來較好的收益,因為這些信息已經包含在股價之中了),是充滿噪音的世界。投資人要想去偽存真,吸取精華並做出超過他人的判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頭頂“最牛基金經理”的光環,每年年末參與公募基金排名戰,成為市場緊密跟蹤的焦點……以至於王亞偉自己也坦言,他承擔了一些額外的“社會功能和娛樂化功能”,王亞偉註定要比絕大多數的同行承載更多壓力。
說話不急不慢的王亞偉,留給市場的總是一副正在思考的神態。華夏基金內部人士是這樣描述王亞偉的:“他就是這樣,不喜歡言語,給我們講課的時候也是這樣。不過,大家覺得他挺好的,他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在一次華夏基金的內部交流會上,王亞偉坦言自己看錯了市場。
很多見過王亞偉的同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低調、淡定。“他真的很低調、很淡定”,將他放在眾人中,如果沒有最牛基金經理的榮耀,他屬於“很難被人在第一時間發現的那種”。
范仲淹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話詮釋這樣一個道理: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能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投資比拼的不僅是資金、技術、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比拼誰的心態更穩定、更健康。基金經理掌握龐大資產,諸事經緯萬端,惟有把心放慢,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保持一份平常心,方能張弛有度,笑傲資本江湖。
3.最牛基金經理選股邏輯
王亞偉最可以借鑒的思路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企業的價值,關鍵是要找到一些獨特的角度,跟市場上主流的觀點有所區別。如果自身評估公司的角度跟其他投資者差不多,那就很難發現別人所沒有發現的機會,很難超越市場平均的收益率。
王亞偉非常強調要從產業投資者的眼光出發去看待企業的價值,這一點應該是他區別於眾多基金經理的地方。對於併購重組類股票的投資,是其最為著名的。很多企業儘管贏利不多,甚至很長時間看不到好轉的跡象,但對於某些產業投資者而言,卻具有很大的併購價值。
王亞偉遵循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跟典型的價值投資者並沒有太大區別,也是尋找市場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並在股票價格回到合理估值或者高估時賣出。王亞偉成功的關鍵在於其對公司價值的評估能力,也就是他強調的多角度對公司進行估值的能力,他可能有一個或幾個較為獨特的角度對公司價值進行評估,從而提高估值的準確性,並提前於市場發現投資機會。
對於公司價值的判斷,王亞偉主要強調的角度有三個:一是從行業成長性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企業;二是尋找隱蔽資產和隱蔽價值;三是被併購的價值。關於前兩條,很多基金經理應該已經做了很多,但第三條,對於併購價值的判斷,可能是王亞偉比較獨特的。
王亞偉另一個很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他的風險管理方式,即通過組合投資的方式,將重組類股票的風險變為可控,從而可以享受其中的超高收益。這樣的投資方式依賴於其個人特定的知識結構、經驗和社會關係等因素。他自己可以輕易地複製,其他人卻難以模仿,因而形成了一定的壁壘,可以長期保持較高的收益率,而不被同業競爭所侵蝕。
4.最牛基金經理賣出原則
有過投資經驗的人可能有這個體會,賣出是比買入更為困難的任務。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買入原則一般比較類似,即都是在保證一定的安全邊際下買入,但賣出原則則不盡相同,大體有兩類典型的方式:一類是在股票價格回到合理估值的範圍就會考慮賣出,並將資金轉移至其他被低估的股票,彼得?林奇應該就屬於這一類型;第二種是一旦買入就幾乎永不賣出,只在嚴重高估或基本面變差的情況下才賣出,費雪和巴菲特主要採用的就屬於這種方式。
對於兩種典型的賣出方式,支持陣營各是大有人在。第一種方式的賣出邏輯非常清晰,既然已經不低了,就沒必要繼續持有一隻股票,主動管理的職責就是尋找被低估的公司。晨星美國2008年基金經理獎得主,ArtisanInternationalValue採用的就是這種方式。第二種賣出方式背後有一個重要的邏輯,即由於公司擁有一定的經營槓桿,凈利潤的增長速度一般會高於銷售收入增速,一旦銷售收入好轉,利潤層面一般會加速增長,並能持續地超預期,這樣就提供了快速獲取高回報的機會。
從王亞偉反覆強調的觀點來看,他應該屬於前者,這跟彼得?林奇比較類似,麥哲倫基金的換手率一直不低。不過,相對於第二種賣出方式,由於賣出時機普遍更早,第一種的換手率肯定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