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言》看晚明商人(6)

從《三言》看晚明商人(6)

五、結論

《三言》非歷史著作,但其所包括中國16、17世紀間社會史及經濟史之資料豐碩。吾人以其所敘與其他資料暨歷史背景對照,發覺其所提供商人生活及商業組織之情況大都確切,且其敘述綿密,可以補助較正式堂皇歷史資料之不足。

此三集短篇小說所描寫明末商業情形,無數量之準據。證之當日歐人筆記,中國內河城市之繁華,尚可能為西歐諸國之所未及略舉一例,如LouisJGallagher,ChinaintheSixteenthCentury:TheJournalsofMatthewRicci(NewYork,1953)所述……但《三言》所提出商人生活及商業習慣,以今日眼光觀察之,實在質量上墨守舊規。其癥結又不在商業本身,而系中國傳統政治制度及社會風氣所拘束。其最大障礙為否定私人財產之絕對性。次之則發行貨幣全部為政府職權。政府之力不能及,則付之闕如。政府所創設之交通通信機構,又不公開為民間服務。此外,官僚地主之聲勢煊赫,家族關係之堅不可破,無一不妨礙純粹經濟力量之開展。有此種種客觀環境,資本主義自無法在中國成長。

資本主義為歷史上經濟發展之階段,其本身無意於對社會生活求改革。英國資本主義形成時,其農業上之因素為“圈地”(enclosure)。此一方面促成土地集中,一方面產生大量之無產階級。此等無產之農民,終至遷居於城市,為新興工業廉價勞工之來源。又資本主義發達之方式為兼并。此在美國本世紀初年,仍為勢甚熾。規模大之企業,利用各種手段,消滅其競爭者,以獨霸市場。中國傳統政府,固不願提倡個人主義及自由主義,以與資本主義同流,但亦不容農業及工商業之兼并,有如歐美之資本主義社會。尤不許可大批流民為朝代統治之慮。資本主義最大之貢獻,則為促進生產(現代社會主義有同一目的,唯不在本文範圍之內)。因其在政治、法律、社會諸方面,首則容忍繼則扶助私人財產無限制之發展,其極端競爭之餘,純經濟利益,常發揮其最高效率。在商業上言,則一般遊資,用於生產及扶助生產之部門,如交通、通信、銀行、保險諸事業。生產增進之餘,資金愈積愈多,勞動力亦供不應求,因之進而工業機械化,促成產業革命。

傳統中國社會始終未參與前述運動,故稱明末清初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實無理論上之根據關於資本主義萌芽一節,已被批判,例如AlbertFeuerwerker,“FromFeudalismtoCapitalism,”JournalofAsianStudies,18(1958).。而《三言》諸故事,亦證實16、17世紀,中國商業缺乏資本主義之性格。今日之言中國哲學史者,必稱中國哲學家與西洋哲學家構思不同之處。言中國社會史者,亦着重於中國社會之特質。獨研究中國經濟史者,仍不能脫離歐洲經濟史之範疇,襲用其名詞,殊不可解。

中國之經濟未能高度發達,則有多種不良結果。一方面因工商業未能積極展開,資本有限。其相反一方面則現有資本出路狹窄,通常用於購置田產,或在農村放為高利貸。此逐鹿于田畝,固然間接促進農業在數量上發展,增加全國耕地,但其資金零星使用,經濟效率至低。因之中國經濟質量不變,一般民眾之生活尚在近世紀降低。此種情形,亦可稍稍在《三言》故事中窺見。如《桂員外途窮懺悔》中所述牛公子,其父牛萬戶,“久在李平章門下用事……公子倚勢欺人,無所不至,他門下又有個用事的叫做郭刁兒,專一替他察訪孤兒寡婦便宜田產,半價收買。”《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中之正直官僚則云:“我有示在先,不許擅放私債,盤算小民,如有此等,定行追還原券,重責逐出。”唯作者僅在一時一事為窮困農民鳴不平,而實際此現象與商業之不能突破傳統習慣,全國財富不能高度展開相始終。換言之,此為全面經濟問題,而非單獨之倫理問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放寬歷史的視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放寬歷史的視界
上一章下一章

從《三言》看晚明商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