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及其那個時代

吳王夫差及其那個時代

說明夫差的時代,有簡明易懂的標誌。

孔子和夫差屬於同一時代的人物,這樣說起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氣氛多少容易理解。夫差卒於吳國滅亡那年(前473),孔子歿於六年之前的公元前479年。

而且,孔子一族與吳王夫差有着深層的聯繫。

孔子的得意門生為顏回,在經濟上支援孔子的卻是在魯國做官的子貢。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黃河中流)大國是齊國和晉國,魯國只是弱小之國。子貢聽從孔子的建議,在外交上為弱小魯國鞠躬盡瘁。

為了擴張勢力企圖吞併鄰邦魯國,大國齊國正做出兵的準備。魯國是孔子的故鄉。

“魯為祖墳之地,乃父母之國。國危將至,汝輩孰能拱手相讓?”

孔子對弟子們這麼說。

魯莽的子路聽后舉起手來,可孔子卻搖搖頭,然後指名子貢。

子貢赴齊國勸說齊王道:攻打弱小的魯國誰也不會讚揚,反而會受到弱肉強食的譴責。與魯國相比,你應*最近從南方發跡而遭憎恨的吳國。子貢接着又去了南方,勸說吳國夫差*齊國。

只有戰勝齊國才能成為霸者,取得諸侯盟主地位。毫無疑問夫差知道其中的道理。子貢巧妙地進行煽動,子貢隨孔子學過人性學,他知道應怎樣說服夫差這種人。

當時中國以中原為舞台角逐天下,長江流域和南方被視為爭奪圈以外。在諸侯的排位上,出現北高南低的格局。

夫差有這種自卑感,吳國遠離文明中心為不開化之地,用當時的表現可稱為蠻夷之地,因此他經常正襟危坐。

“吾蠻夷也。”

夫差有時自嘲地說。

夫差內心卻在想,有朝一日北上,一定要成為諸侯的霸主。顯然他不一定因子貢的遊說才向北方出兵,當子貢勸夫差北伐時,夫差答道:“我早就考慮過北伐,但擔心越國的動向。在此之前我教訓過越國,可最近越國政治似乎安穩了,我不能掉以輕心,因而吳國暫不北伐。”

“要是這麼擔心,你不是可向所屬的越國發佈動員令嗎?”

“是呀!這是個好主意。”

如此這般,吳國發動大軍北伐。吳軍中有3000名越兵,而且還在艾陵攻破了齊軍。

吳國繼續進兵,想*北方的超級大國晉。在黃池,吳晉兩國交戰,晉國取得優勢。因不習慣北方氣候,戰爭使吳國極度疲憊。越國趁這個空隙多次攻打吳國,吳國不僅沒有成為天下盟主,還受困于越國的進犯。

在黃池,吳國與晉國爭奪盟主的那年(前483),孔子的愛徒顏回去世。孔子慟哭,哀嘆“乃天喪吾也”,四年後孔子辭世。吳越之爭還沒有結局,可也迎來了最終階段。

如仔細思考一下,可發現引發吳越之戰的是孔子的愛國心,即不論如何都要防止故鄉——小國魯被齊國滅亡。保家衛國的執行者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史記》中對子貢那時的行動有如下記述:“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所謂五國各有變,是指“魯存,齊亂,吳破,晉強及越霸”這些變化。

孔子所希望的只是“魯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其他四國也必須有所變化。可以說現在的國際外交也是如此,變革僅靠一個國家是不能實現的。

五個國家雖都發生了變化,其中亡國的卻只有吳國,吳越興亡的浪漫就在這裏。

再有,在文化上一直以來就有北高南低的一般說法,可近來發現並非如此。文字的確源於殷代,北方在文字記錄方面領先,但從出土文物來看南方卻有不少勝過北方的東西。

例如,在鑄劍技術上南方反而要比北方出色得多,這從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驗證。在日本也展出過越王勾踐的劍,這種劍身上雕刻着菱形花紋,即使歷經2400多年的歲月,其劍刃仍銳利無比,就連現在的工藝家也不知其是用什麼方法製造的。

另外長江流域出土的玉器也相當出色,對這些文物的研究有待今後展開。因而不能輕率地說北高南低,以北方的標準來衡量可能是這樣,但南方也有南方的標準。

夫差的父親闔閭繼位時,有眾多的競爭對手。他暗殺了前吳王堂兄的遼後繼位,夫差的父親是在殘酷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因此闔閭為了不讓兒子受苦,從小就對太子夫差實施了帝王教育。

夫差是出身於富裕家庭的公子哥,因此他醉心於爭奪中原的霸主,結果卻給了越國可乘之機。夫差最後瀟洒的自我了斷方式也反映出他受過良好的教育。1976年在湖北地區出土了雕刻着“吳王夫差”字樣的劍,這是一把名副其實的貴公子的腰佩名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龍鳳之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外國文學 龍鳳之國
上一章下一章

吳王夫差及其那個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