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學

革命文學

今年在南方,聽得大家叫“革命”,正如去年在北方,聽得大家叫“討赤”的一樣盛大。

而這“革命”還侵入文藝界裏了。

最近,廣州的日報上還有一篇文章指示我們,叫我們應該以四位革命文學家為師法:意大利的唐南遮(2),德國的霍普德曼(3),西班牙的伊本納茲(4),中國的吳稚暉。

兩位帝國主義者,一位本國政府的叛徒,一位國民黨救護的發起者(5),都應該作為革命文學的師法,於是革命文學便莫名其妙了,因為這實在是至難之業。

於是不得已,世間往往誤以兩種文學為革命文學:一是在一方的指揮刀的掩護之下,斥罵他的敵手的;

(6)一是紙面上寫着許多“打,打”,“殺,殺”,或“血,血”的。

如果這是“革命文學”,則做“革命文學家”,實在是最痛快而安全的事。

從指揮刀下罵出去,從裁判席上罵下去,從官營的報上罵開去,真是偉哉一世之雄,妙在被罵者不敢開口。而又有人說,這不敢開口,又何其怯也?對手無“殺身成仁”(7)之勇,是第二條罪狀,斯愈足以顯革命文學家之英雄。所可惜者只在這文學並非對於強暴者的革命,而是對於失敗者的革命。

唐朝人早就知道,窮措大想做富貴詩,多用些“金”“玉”“錦”“綺”字面,自以為豪華,而不知適見其寒蠢。真會寫富貴景象的,有道:“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8)全不用那些字。“打,打”,“殺,殺”,聽去誠然是英勇的,但不過是一面鼓。即使是鼙鼓,倘若前面無敵軍,後面無我軍,終於不過是一面鼓而已。

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的是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賦得革命,五言八韻”(9),是只能騙騙盲試官的。

但“革命人”就希有。俄國十月革命時,確曾有許多文人願為革命儘力。但事實的狂風,終於轉得他們手足無措。顯明的例是詩人葉遂寧(10)的自殺,還有小說家梭波里(11),他最後的話是:“活不下去了!”

在革命時代有大叫“活不下去了”的勇氣,才可以做革命文學。

葉遂寧和梭波里終於不是革命文學家。為什麼呢,因為俄國是實在在革命。革命文學家風起雲湧的所在,其實是並沒有革命的——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上海《民眾旬刊》第五期。

(2)唐南遮(G.D’Annunzio,1863—1938)通譯鄧南遮,意大利作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擁護帝國主義戰爭,以後又狂熱地擁護墨索里尼侵略阿比西尼亞,受到法西斯主義黨的推崇。其創作傾向主要是唯美主義,著有劇本《琪珴康陶》,小說《死的勝利》等。

(3)霍普德曼(G.Hauptmann,1862—1946)德國劇作家。

早年寫過《日出之前》、《織工》等有一定社會意義的作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竭力贊助德皇威廉第二的武力政策,並糾合德國的若干知識分子為德軍在比利時的暴行辯護。

(4)伊本納茲(1867—1928)通譯伊巴涅茲,西班牙作家、西班牙共和黨的領導人。因為反對王黨,曾兩次被西班牙政府監禁。一九二三年又被放逐,僑居法國。主要作品有小說《農舍》、《啟示錄的四騎士》等。

(5)吳稚暉於一九二七年秉承蔣介石意旨,向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呈文,以“救護”國民黨為名發起“清黨”。

(6)這裏說的指揮刀下的“革命文學”,指當時一些反動文人發起的反革命法西斯文學。如一九二七年間在廣州出現的所謂“革命文學社”,出版《這樣做》旬刊,第二斯刊登的《革命文學社章程》中就有“本社集合純粹中國國民黨黨員,提倡革命文學……從事本黨的革命運動”等語。

(7)“殺身成仁”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8)“笙歌歸院落”二句,見唐代白居易所作《宴散》一詩。宋代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說:“晏元獻公喜評詩。嘗曰:‘老覺腰金重,慵便枕玉涼。’未是富貴語,不如‘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此善言富貴者也。人皆以為知言。”

(9)“賦得革命,五言八韻”科舉時代的試帖詩,大抵都用古人詩句或成語,冠以“賦得”二字,以作詩題。清朝又規定每首為五言八韻,即五字一句,十六句一首,二句一韻。這裏指那些只有革命口號,空洞無物的作品。

(10)葉遂寧(C.A.EceZPZ,1895—1925)通譯葉賽寧,蘇聯詩人。以描寫宗法制度下農村田園生活的抒情詩著稱。十月革命時曾嚮往革命,寫過一些讚揚革命的詩,如《蘇維埃俄羅斯》等。但革命后陷入苦悶,於一九二五年十二月自殺。

(11)梭波里(A.M.CohELM,1888—1926)蘇聯作家。他在十月革命之後曾接近革命,但終因不滿於當時的現實而自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塵土》、短篇小說集《櫻桃開花的時候》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而己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而己集
上一章下一章

革命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