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一
作為老三屆的一個普通成員,我曾親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過程。又由於一份思想的執着,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努力地做過各種社會調查。近年來,有關這一階段歷史的更多資料、素材被逐漸披露、整理和出版,也有了更多的對“文化大革命”的討論與研究,我對此也做了儘可能詳盡的收集。
近二十年來,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寫一部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小說。為此,我在藝術上嘗試並探索過多種風格與手法,在思想上也做了相應的準備,曾經寫下一份幾十萬字的“文化大革命大事剖析”的理論札記。現在,多年的夙願總算實現了,我寫下了這部《芙蓉國》。
對於這段歷史,應該有文字記錄下它們。
二
描寫“文化大革命”的長篇小說,有幾個難點:一,這段歷史太近,全社會都經歷過它,任何一部作品必須經得住閱讀和檢驗,任何虛假敷衍的描寫都將顯得做作可笑。
二,這段歷史素材浩瀚,不僅有數以億計的人親歷,還有無數文字資料。如何在作品中藝術地概括這段浩瀚的歷史,自然頗費琢磨。
三,這段歷史又是錯綜複雜的。當一個作家試圖去描寫它時,如何不受各種表面現象的迷惑,需要思想的犀利與感覺的敏銳。
四,面對這段政治色彩很濃的歷史,各種理念都可能糾纏作家的創作。藝術家自然要從藝術上概括歷史,然而又不可能拋棄理念。如何理清紛至沓來的理念,並達到超越,最終解放出活生生的藝術感覺,在儘可能自由馳騁的藝術創作狀態中寫作,是需要訓練的。
三
在這部作品的寫作過程中,經常感到兩種相逆的思維程序:一個,是藝術的、文學的思維程序。那就是從人物豐富的感覺、心理活動的全過程出發,進而是人物行為構成的情節與故事,再進而,這些故事匯成的歷史。在這裏,歷史成為人物活動舞台的背景。
反之,是歷史學的、哲學的思維程序。最先考慮的是整個歷史背景,進而考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發生的形形色色的行為、情節與故事,再進而去個別地探究某些人物的心理與感覺。
希望《芙蓉國》這部書是藝術的、文學的,是從人物豐富的心理感覺出發去展開故事、勾勒歷史的,一切都在人物的心理感受中展現和表現;同時,作為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
全過程的作品,又希望它能夠對這段歷史做出概括,有關“文革”十年的重大事件都不該被忽略,不該被遺漏。
四
關於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係,是這部作品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一,在《芙蓉國》這部書中,所有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都是真實的;而故事情節則是虛構的。
第二,大的空間環境如北京、上海、河北、江西、河南、山西、長江、黃河、贛江是真實的;而小環境如燕京區、北清大學、北清中學、日月壇公園、西苑等是虛構的。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一個虛擬的燕京區,縮影和凝聚了“文化大革命”的方方面面。
第三,作品中的歷史人物是真實的,除此以外的眾多社會各階層人物都是虛構的。
五
在寫作蘊釀過程中,作者一直面對着一個問題,就是作品與生活的距離感。觀察和描寫的眼光既不可離生活太遠,也不可太近。特別要避免太近的傾向。因為一個親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經歷所迷惑。
讀者一定會注意到,這部作品在描寫“文革”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時,對那些在當時看來瀰漫時空的“革命”口號、政治“理想”做了相當有距離感的節制的描寫。作者無意連篇累犢地重複和渲染那些淹沒一切的表面的革命狂熱,而是力圖表現那些“絕對革命”的口號與行為下掩蓋的切身利益與人格心理。
歷史沒有給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中國提供一個超越商品經濟發展的烏托邦理想王國的存在基礎,當時所謂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調動起來的不過是各種現實的社會矛盾與情緒。就歷史而言,它是一個逆經濟發展的倒退;就活生生的人物而言,我們看到的是那個時代各種人性的暴露。
在所謂的革命洪流下面,揭示和表現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飲食男女,才是有文學意義的。
六
正是在“文革”的廢墟上,誕生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改革運動。
作者認為,面對這段歷史,藝術家的藝術創造與歷史責任感應該是能夠統一的,藝術家對藝術的絕對追求和對民族的責任心是可以統一的。我是中國的作家,我熱愛中華民族,我深信自己的民族有勇氣正視自己經歷過的全部苦難,並從中磨練出開創光明未來的必要的覺醒。
我用藝術家的真誠寫下這段歷史。
我用藝術家的良知寫下這段歷史。
我希望為這個飽經滄桑又奮力前進的民族寫下它不該忘記的歷史的一頁。
希望這部書能夠隨着時光的流逝,多少經得住閱讀的檢驗。
這部書寫給共同經歷過“文革”十年的中國幾代人。
這部書寫給我的可以稱之為“老三屆”和“知青”的同代人。
這部書也寫給現在的年輕人──千萬不要以為那種可以大串連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段很好玩的歲月。希望我們的孩子及更遙遠的後代在真正想了解二十世紀中國曾經發生過的“文化大革命”歷史時,能夠有這樣一些書可讀。
當然,這部書也寫給那些希望真正了解中國當代歷史的世界友人。
就在寫作“後記”的時候,我還曾翻看到書稿中有關劉少奇的描寫,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主席,在那時都無法藉助憲法保護自己最起碼的公民權益。他的令人深切同情的悲慘命運,大概是中國那一段可以稱之為“浩劫”的歷史縮影。
但願這段歷史永不被人忘記,永遠不要重演。
作者 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