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零歲教育重要的"臨界期"指什麼?
"降生後的瞬間"才是幼兒教育最關鍵的時期我認為,對一個成長期的人而言,什麼
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最適合做什麼是教育上的一大問題。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臨界期",無論做什麼事情,一旦錯過了一定的時期,人就
很難培養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說有時間制約。這個時期是能否掌握某一功能的
重要分水嶺,因此將這一時期稱作"臨界期"也許是最好不過的了。關於"臨界期"的實驗,
其中被引用最多的例子是關於貓的視覺實驗。把一隻剛出生的貓放在四面牆壁畫有橫線
的環境中餵養,兩個禮拜後,當這隻貓進入一般的環境時,貓的視力會出現障礙,此貓
不認識豎線,只認識水平方向的橫線。也就是說,當貓生下來后,如果只看橫線,不看
豎線,貓就不具備看豎線的能力。這意味着,在貓生下來的兩周時間裏,由他獲得正常
視力的"臨界期"。據說,當貓生下來后,用布蒙住他的一隻眼睛;那麼當此貓長大后,
在把布取下來時,該貓的這隻眼睛的視力就一直沒有發育。
當我們調查引起貓眼視力障礙的原因時,發現貓的身體並沒有發生什麼異常。貓本
來就具備看的功能,只不過是在貓眼能力的發育時期,沒給他適當的環境而已,所以貓
眼沒有發揮出它的應有能力。
人的情況也一樣。據說,當我們給一個天生的盲人做手術並讓他(她)獲得視力后,
該盲人過了五歲,還是目不能視。眼睛看到的信息進入大腦後形成完整的圖像。但是,
如果大腦的成像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那麼大腦就不能將眼睛看到的物體組成圖像。
也就是說,大腦的視覺神經細胞接受外部刺激后,促成視覺神經網絡的發育,從而在五
歲之前完成目能視物的過程。但是,如果人超過五歲,即使刺激它的視覺神經細胞,她
才的神經網絡也很難正常發育。
我們知道,當人生下來后,它的腦細胞網絡就接受刺激,並通過刺激使人腦得到發
育和形成。最近,人們在研究大腦功能發育的不同時期,他們相信不同的機能發育分別
對應着不同的最佳時期。
不僅是看的能力,而且人所具有的其他能力,再開始時都是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潛
在的能力只有接受刺激,才能成為真正的能力。因此,如果人的潛在機能不接受鍛煉,
人的這方面能力就會被淹沒,永久地從這個人的身上消滅。就跟人一開始就不具備這方
面的能力一樣。
最先對世人公佈存在臨界起的著名人物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昆拉多.勞輪滋博士.她發
現鳥類有"銘記"的現象。一隻經過人工孵化的鳥出世后,會把最先看到的物體當作自己
的母親和保護者,然後平靜地跟着她走。
但是,聽說這種"銘記"也要在小鳥孵化后的幾個小時到十幾個小時才能產生。因此,
這種"銘記"與其說是"臨界期"倒不如說是"臨界時"。
即便港生下來的小鳥把氣球認作了"自己的母親",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心智的發育和
萌芽。
當我們在考慮臨界期的問題時,我開始覺得不僅人體機能隱藏着臨界期,而且人在
心智的選擇上也隱藏着幾個嚴密的臨界期分支。關於心智發育的臨界期問題,以前幾乎
沒有人涉及,但是,正如諺語所說,"百歲看小"。一個人小時候形成得性格和思維定式,
在她長大后是很難改變的。一個心裏有問題的孩子,其問題會持續到他長大后很長的一
段時間。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臨界期所種下的孽障。
也許大家會覺得,我向大家說臨界期,說過了臨界期就無法挽回的話語是故意嚇唬
大家,其實我並沒有這樣的意思。光從結果看來,大家的解釋是:理所當然。可是,以
前大家想沒想過自然界當中存在着象臨界期那樣的嚴密法則呢?我想大家沒有,這是正
我想說的。因為大家覺得理所當然而忽視了法則的存在,所以只有當日出現某種結果和
困難時,大家才會變得驚慌失措。
出生后15分鐘在母子(女)身上會發生什麼?
從1975年後,美國發生了許多關於母子(女)關係的新問題,如母親虐待子女問題,
孩子得了自閉症等心理障礙疾病等問題。
原因之一是因為嬰兒出生后就馬上被放進了新生嬰兒時,從而使母親失去與嬰兒接
觸的時間。嬰兒出生后不能和母親相見會導致母子(女)關係不和。如果嬰兒早產,嬰
兒一出生就被長時間的放進保育器當中,嬰兒在出院之前都難得和自己的母親見上一面。
如果,回到家后,母子(女)關係不好,母親不好好撫養嬰兒,甚至有虐待嬰兒的現象。
這種現象在報紙上被大寫特寫。
母子(女)最早的接觸應在什麼時間之前為好呢?我的瑞典朋友,醫學工作者唐.
沙桐曾為此作過試驗。
實驗分兩組進行。一組按醫院通常的程序進行生產,嬰兒生下來后給他(她)兩體
重,進行一系列的處理(30分鐘),然後把嬰兒交給母親看一眼,之後搶走,放進新生
嬰兒室,使母嬰分開。另一組設定了母子(女)接觸的時間。嬰兒出生后,進行6分鐘
左右的必要處理,然後讓他(她)趴在母親的肚子上,之後用毯子蓋住嬰兒和母親的腹
部。接觸約5分鐘后,把嬰兒往母親的胸部挪一挪,使嬰兒能吮吸母親的乳房。母嬰接
觸的時間約15分鐘。然後按醫院通常的程序進行處理,把嬰兒放進新生嬰兒室。之後的
情況和條件與第一組一樣。
這15分鐘的差距是如何反映到母親和孩子的身上的呢?唐.沙桐對這兩組母嬰的情
況進項了追蹤調查。調查共考察35個項目,並分36個小時后,一個月後,一年後和兩年
后等四個時間段來進行。結果表明,這兩組母嬰在兩年後還因這15分鐘而存在差距。
其差距不僅表現在嬰兒的哭泣次數上,還表現在母親的行動上。
和嬰兒有過15分鐘接觸的母親常常愛撫嬰兒,報嬰兒,親嬰兒,對嬰兒說話等。和
嬰兒沒有過接觸的母親則很少愛撫嬰兒,對嬰兒的清潔過分敏感,總擔心嬰兒尿濕了尿
布。而且,在抱怨帶孩子煩人,帶孩子辛苦的問題上,兩者也有明顯的區別。尤其是男
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問題上,兩者的差別就更加明顯,這是十分有趣的問題。
在此實驗基礎上再作進一步研究的是古力布蘭特大學的古拉烏斯教授。他也發現:
兩年前,在孩子生下來的三天之內,能否給母嬰創造15分鐘的接觸機會,會影響到兩年
後母親對孩子的譽愛以及言行舉止。根據這種觀點,古拉烏斯博士首先提出了"母子
(女)情結"的看法。它的研究對後來的美國小兒醫學和心理學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確實,母親和孩子早早接觸會對母親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唐.沙銅箔使研究發
現:孩子出生后的15分鐘是母子(女)關係的分水嶺。
母親的心理發育也有"臨界期"
森永良子先生是日本為數不多的,專門對小孩進行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兒科專家。於
1985年,他出版了一本題為《人的孩子和狗的孩子——-母親和孩子相互作用的心理》
的書。讀後,我深受啟發,於是便馬上約見森永先生,並向他進行了認真的請教。
森永先生是一味心理學學者,曾在芝加哥伊利諾斯州大學兒童研究所認客座研究員。
1976年後,開始在伊豆遞信病院工作,專門對兒童進行心理治療。病院位於伊豆半島的
一個小鎮上。小鎮叫函難,座落在半島與大陸接壤的正當中。醫院餵養了一群狗,專門
供醫院進行動物實驗。愛狗的森永先生在照看狗的當中,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契機,決
定對狗進行心理實驗,並將實驗記錄彙集成書。
說到進行心理實驗的契機,最早是因為森永先生要在犬舍前給狗建一個小小的運動
場,使狗有一個自由活動的場所。當時的實驗用狗有二十多條,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關在
籠子裏,過的也不是真正狗過的日子。森永先生於心不忍,向醫院提出建運動場的申請,
結果得到了批准。運動場建成后,有一隻狗死活不去運動場,整天躲在籠子深處,誰要
靠近他就哇哇大叫,而且和其他的同伴也沒有絲毫的交往。這隻可憐的狗一生下來就在
犬舍中長大。既不懂得什麼是狗的生活,也不懂得什麼是狗感情,就好像人患上了自閉
症一樣。森永先生心想:我一定要讓這隻狗到運動場上去玩。為了讓狗心理放鬆,森永
先生每天都堅持跟這隻狗進行接觸。
漸漸地,這隻曾經十分固執的狗開始在態度上發生轉變。最後,狗王舉行戲劇般的
儀式,歡迎這隻狗作為自己的成員加入他們的行列。這隻狗終於能夠自己走向運動場了。
以此為契機,森永先生開始對狗是否存在心理臨界期的問題感興趣,並着手進行實
驗,以了解母狗和小狗的相互關係是否會影響到小狗在狗群當中的生存問題。
實驗從虎犬——-蒂羅生孩子開始。蒂尼一共生下12隻小狗。但因為是高齡生產,
最後活下來的只有5隻小狗。到第12天,我決定把一隻叫小甜餅的小母狗從蒂民身邊抱
走,放到家裏養他三個禮拜。儘管我不忍心讓狗仔這麼小就和它的母親分離,但為了了
解母狗和小狗隔離后所造成的影響,我不得不這樣做。
小甜餅太小,養它可真不容易。據說,要用紗布裹住奶瓶喂它喝奶,要用溫水浸過
的布擦拭肛門,幫助它排泄。通常小狗排泄是母狗的事情,母狗會用舌頭去舔,以對小
狗的肛門產生刺激。三周后,既小甜餅出生的第五周,它在森永家裏可以自己喝碟子裏
的奶,自己吃狗食,自己拉屎拉尿。它被養成了一隻聰明伶俐得寵物狗。
三周后,"小甜餅"被重新送到母親蒂羅的身邊。當其它在母親身邊長大的兄弟姐妹
在蒂羅身上找乳房吃奶時,小甜餅站在一旁遠遠地但着。過了好一會,它才想起大家在
找母親的乳房,於是它自己也走了過來。結果,蒂羅拒絕它,並用低低的吼叫威嚇它,
不許它過來喝自己的奶。同時,也不許它吃飼料盒子裏的狗食。
回來后的第四天,小甜餅趁蒂羅不注意,吮上了媽媽的乳房。蒂羅發現后,對小甜
餅進行了威嚇。不過,後來還是默認了小甜餅,允許小甜餅吸自己的奶。但是,與其他
在母親邊長大的兄弟姐妹相比,小甜餅明顯受到了歧視,因為它的身體從來沒有得到過
母親的親吻。
也許是小甜餅還記得媽媽的緣故,所以它向媽媽撒嬌。可是,不管它怎樣撒嬌,媽
媽就是不接受。三周的分別決定了母犬的心理變化,同時也使"小甜餅"有別於其它的兄
弟姐妹。
有一種"能力"是錯過出生后的瞬間所難以培養的
出生第八周,蒂羅開始帶孩子們到運動場。據森永的觀察,我們知道:當孩子們在
自由活動的時候,蒂羅的眼睛一直在警惕孩子們周圍的情況。一旦有別的狗要靠近它的
孩子,蒂羅會上前暗中進行牽制,或飛跑到自己孩子的身邊。但是,對於小甜餅,蒂羅
卻一點都不想保護。
進入第十六周,蒂羅的孩子們開始和別的狗住在一起,過集體生活。在狗的群體當
中,狗有狗的規則,如是飼料時,按座次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列等。但是,小甜餅對此一
無所知,常常做出莽撞的事情來。隨着小狗的長大,周圍的成年狗不再對它們寬容。當
小狗過於惡作劇時,成年狗會真的發起火來。一般而言,兩隻力量均衡,相差無幾的狗
會發生戰爭;而兩隻力量懸殊的狗則不會發生戰爭。但是,小甜餅卻毫無力量懸殊的概
念,常常挑起爭端。
終於,在即將迎來出生六個月的某一天,發生了一件大事情。不知道小甜餅惹的是
什麼禍?它的後背被嚴重咬傷,傷口化膿,陷入死亡的邊緣。在森永等大夫的看護下,
傷口得到了恢復,但要徹底痊癒至少還需要六個月的療程。
儘管實驗館舍中的狗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是它們卻不折不扣地遵守這狗群世界當
中的法度和規則。一直自打出生以來就沒有在群體中生活的狗,因為沒有規則的概念,
輕率向其它狗發起攻擊,結果遭到了其它狗的沉重反擊。據說,這樣的例子還不只小甜
餅一例。
說到小甜餅,從它出生的第二天開始,它離開母犬只有短短的三周,而且它還記得
它的犬媽媽。可是,正是這短短的三周時間決定了它與其它兄弟姐妹的不同。
傷后復出的小甜餅開始對座次比自己高的狗表示恭敬和順從,不再魯莽行事,不再
挑起無畏的爭端。這是小甜餅用生命換來的教訓。在小時候應當輕而易舉掌握的事情,
到了小甜餅那裏,卻要付出巨大的犧牲才能狗掌握。
六年後的1985年年底,當我帶上牛肉去伊豆造訪實驗館舍時,小甜餅已經在狗群中
坐上了第二把交椅,看上去精神飽滿。小甜餅的功成名就讓我始料不及,也讓我懸着的
心踏實了下來。
孩子的能力是遺傳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
雖然上述的實驗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結論性的東西,但是我覺得它對我們是有
啟發意義的。無論是人也好,動物也好,其最基本的心理和生理機能都必須通過各種微
妙事情的積累來完成。
那麼,人的能力到底是遺傳決定的呢?還是環境決定的呢?遺傳和環境的界線應該
劃在什麼地方呢?我想,今後人們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人的大部分能力,素質和性
格,絕不是因為遺傳和偶然的因素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而是由包括懷孕其在內的環境
所決定的。
最近,人們對遺傳基因的研究進展很快。對一個外行人來講,很容易產生錯覺,以
為什麼都是由基因所決定的。其實不然。為此,我走訪了從事遺傳基因實際研究的工作
人員。三菱化成生命科學研究所的中村桂子先生告訴我:不同遺傳基因所擁有的信息量
是巨大的,而真正表現出來的信息只有其中的1%,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才能全部
來自遺傳。另外,我們還壓根不知道:什麼信息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的信息會選擇何
種組合方式。
另外,筑波大學遺傳基因實驗市中心的村上和夫也告訴我:遺傳基因所擁有的信息
量用文字表示,相當於30億個文字量。至於,會出現哪一種信息,有"場"=環境所決定;
而記錄的信息歸根結底是組建身體的程序。
以前,我考慮問題時,一直是以遺傳與人的能力和性格無關作為前提條件的。聽到
學者們的教誨后,我進一步增強了自己的信心。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儘管我們不能完全否認遺傳力量的存在,但是如果那它和環境
的力量相比,我們完全可以無視遺傳的存在。此外,根據這種想法,人的環境就大大地
突破了人們已有的思考範圍。為此,我們必須對稱之為環境的內容,時期以及所有的問
題進行重新思考。
而且,從上述的觀點來看,一直沿襲至今的教育觀和養兒育女觀也必須對"時期"的
問題進行從新思考。什麼時期適合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最有效?以前被看作常識的問題
是不是真的正確呢?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必須進行一次深入的思考。我覺得:只有這
樣,我們才能一個一個地去尋找臨界期,找到了臨界期就找到了從零歲進行真正教育的
方法。
下面,我舉一個我們身邊常見的例子。例如,我的英語聽力很糟糕,不能區分R和L。
發音也很差勁。聽英美說話,分不清對方說的R還是L。
不能區分R和L是許多日本人普遍存在的問題,並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我曾經把
有過駐外經歷的索尼公司職員招集到一起作R和L的測試,我發現:儘管他們的英語說的
呱呱叫,但是能夠真正區分R和L的人畢竟鳳毛麟角。
當然,這並不是說日本人的聽說能力要比歐美人差。事實上,大家知道:嬰兒的咿
呀學語,包括了所有的語音,而且全世界都一樣。但是,日本人從初中開始學英語錯過
了能夠區分R和L的臨界期,所以日本人不能區分R和L。也就是說,能否區分R和L的臨界
期應該是早於初中階段的某個時期。與其說它是教育和學習的問題,到不如將它看作純
心理的問題。而且,關於發音定了型,學習其它語言就會帶上濃重的日本調。
反過來講,就是:學習一定要把握好時期,否則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任何
人都有一種潛在的,能夠發出各種聲音的能力。讓一個從小隻接觸日語的人從初中開始
學習英語,無疑是對人的能力的極大浪費。
在日本,從古代流傳至今的諺語有"三歲看小"和"先入為主"等。貝原益軒在《和俗
童子訓》中也認為:如果開始有一樣東西定了型,以後再想讓別的東西定型就很難。
他說:"大概小孩都沒有善惡之分,從小學到了什麼,長大了便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先進入孩子心中的東西一旦定性,以後無論是遇到好事還是壞事都很難動搖孩子的意
志。因此,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接近好人,給孩子指引一條好的道路。"
二十年來,我一直對現有的教育方法憂心忡忡。我覺得,在現有的兒童教育方法指
導下,即使兒童有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也會因為能力生成臨界期的耽擱二白白地被葬
送了。
這樣的話,我曾經說過多次。但是,卻沒有引起什麼反應。既沒有人提出批評,也
沒有人對教育的時機和順序進行研究和實驗,更沒有人再重新問起。我覺得,想鈴木鎮
一先生對小提琴教育的畢生探索和實踐,以及石井勛先生對漢字教育的畢生探索和實踐
都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兩人的教育方法在開始時,都受到了社會的百般阻撓。
但是,我相信:在將來某一天會有更多的人攜起手來,共同去研究教育問題並掀起
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革命。並且相信:人們對兒童以及嬰幼兒的思考也必將會得到進一步
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