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我們如果要替後面書里發生的事件假定一個年月,那我們不妨把它安排在一八四○年和一八五○年之間,那時候,那個叫作“蓓口”①的老浴場,仍舊保留了它在喬治時代那種歌舞風光和喧赫聲勢的餘暉殘景,足以使一個孤單寂寥、住在內地的人,在她那樣耽於新異、富於想像的心靈里,感到那個地方還有令人一心迷戀的吸引力。
①“蓓口”:假名,底本為維口,英國西南海岸海口。向為重鎮;但其最繁盛時期,可說是從一七八九年到一八○五年;因其時英王喬治第三(一七六○年即位,一八二○年卒)每年攜王后和公主們到彼避暑,作海水浴,因此維口遂成海濱勝地。一八○五年以後,喬治因衰老,不再到維口,維口遂漸衰。
故事裏那片郁蒼凄迷的背景,我用了一個概括的名稱——“愛敦荒原”①——來表示;這個名稱,聯合了或者代表了好些各有真名的荒原,算起來至少有一打之多。這些荒原,實際上本是一種風光,一副面目,不過現在,它們上面,有的地方,已經墾成了一塊一塊豐歉不同的莊稼地,或者種成了一片一片的樹林子了,因此它們原先那種完整一體的情況,或者一部分完整一體的情況,已經讓這些強行侵入的田園林樹,弄得有些非復舊觀了。②
①“愛敦荒原”:假名,底本為大荒原,在英國多塞特郡南部偏東,每一部分隨其附近村鎮有個別名字,如坡得勒塘荒原、埤爾荒原等。但其真正面積,並不如哈代所寫之大。
②它們原先那種完整一體的情況……弄得有些非復舊觀了:哈代在他一八八八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枯臂》裏說,“那時歲月雖然已經比較晚近,但是愛敦的面目卻比現在完整得多。現在荒原上的低坡,都叫或成或敗的耕墾,把原先完整一體的大荒原,割裂成許多零散的小荒原了……都有圍籬,把從前享受公用土地權那些人的牛羊攔擋,把從前享受泥炭採掘權那些人的車輛阻隔了……”今(1985)則原難耕墾者已為麥田或樹林,舊觀更渺矣。此小說幾經百年,其背景亦數經滄桑,注中不一一增補。對此感興趣者,可閱英人頓尼斯-凱伊-拉賓孫的(托馬斯-哈代之風景),一九八四年出版,為關於這方面最詳盡最有權威性之作。
在這片廣大的荒原上面——書里描寫的是它的西南部——有的地方,也許就是歷來相傳的那位維塞斯國王李爾①的荒原,作這樣的夢想,是動人幽情的。
托-哈一八九五年,七月。
①維塞斯國王李爾:維塞斯是約十世紀前英國還沒統一的時候一個王國。李爾則歷來像芒末斯的捷夫銳、雷阿門、郝林協得等以及莎士比亞,都把他當作不列顛的國王。惟有凱姆敦(1551-1623,英國歷史兼博古家),在他的《不列顛紀拾遺》裏,把李爾王的故事安插在維塞斯國王伊那(688-726)身上,為哈代所本。哈代在他的《枯臂》和《苔絲》的序里,也有同樣的說法。莎士比亞的悲劇《李爾王》第三幕第一場、第二場、第四場和第四幕第一場,都是用荒原作背景的。
我向“愁煩”,
說了一聲再見,
本打算,把她遠遠地撇在後邊;
奈她綢繆纏綿,
笑語歡,笑語歡,
眷眷拳拳,情那樣重,心那樣堅。
我想把她欺騙,
和她割斷牽連,
啊?拋閃?她情那樣重,心那樣堅。①
①引自濟慈的《恩第敏》第四卷一七三行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