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查理士·比蒙特正如所有的查理士、約翰、詹姆士、威廉一樣,不喜歡跟人親密無間,表露個人內心感受。可是別人詢問的時候,他會簡單扼要地講述講述自己的經歷。他說他的家庭原籍是加拿大。的確,加拿大居民中大概有一半是法國移民的後代。他這一家就是法裔,因此他的姓氏是法式的,他的面貌與其說像英國人或美國人,不如說像法國人。但是,他接著說,他的祖父從魁北克附近遷到了紐約。這種事並不罕見。這一家移居的時候,他父親還是個小孩,後來自然長大成人。這時我國農界一位有錢的進步人士突發奇想,竟要在克里米亞南岸經營棉田,而不種葡萄園。他託人給他從北美找一個管理人,結果找到了這個加拿大出生的紐約居民詹姆士·比蒙特,就是說,此人對棉田十分陌生,他沒有見過棉田正像我和讀者您在彼得堡或庫爾斯克見不到阿拉拉特山①一樣。這在諸如此類的進步人士中都是常有的事。固然,事情給弄糟完全不是由於美國管理人不懂植棉技術,而是因為在克里米亞種棉是跟在彼得堡種葡萄一樣異想天開。這一點弄清后,美國管理人被解除植棉管理工作,到坦波夫省一家酒廠做了釀酒師,他差不多在那幾度過了他的餘生,還跟人姘居生下查理士,兒子出世不久,他的情婦就去世了。將近六十五歲時,他已經攢下一筆錢養老,卻忽然想回美國,於是就回去了。那時查理士二十來歲。父親死後,查理士想回俄國,因為他生在坦波夫省鄉下,又在那裏住了近二十年,他感覺自己是俄國人。跟父親住在紐約時,他在一個商人的經理處當職員。父親死後,他轉到倫敦霍奇遜——洛特公司的紐約經理處,他知道這公司和彼得堡有業務往來,於是大顯身手,連忙推銷自己,表現出了他是希望在俄國謀到一個職位的,他說他對俄國的了解猶如自己的祖國。有這樣一名職員常駐俄國,自然對公司有利,他被調往倫敦經理部接受考核,考核通過,就來到彼得堡,給這家專做脂油和硬脂生意的公司擔任代理人,年薪五百鎊——那是在他上波洛佐夫家吃飯的前半年左右。情況與這段經歷完全相符,比蒙特,由於他出生在坦波夫省,又在那兒住過近二十年,當時他在方圓二十、五十甚至一百俄里以內只能碰見一個美國人或英國人,那就是他的父親,而父親卻整天都待在工廠里——情況也符合於這段經歷,查理士·比蒙特說俄語正跟土生土長的俄國人一樣,英語雖然也說得流利、漂亮,但還是不夠地道,一個人到了成年才在英語國家待上那麼幾年,本來也就只能如此而已。
--------
①阿拉拉特山,一譯阿勒山,在土耳其東部,靠近俄羅斯和伊朗邊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