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好人與真鄉愿
讀中國繪畫史,有一段明代大畫家沈周的故事,我永遠不會忘。書里說,沈周的鄰居掉了東西,誤以為沈周家一個相似的東西是他的。沈周知道之後,就把自己的東西送過去。直到鄰居掉的那個找回來,把沈周的東西歸還,沈周也只是笑道:“這不是你的嗎?”
書中舉出的這類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讀到這兒,都不以為然,這真叫胸懷嗎?這根本是最害中國社會的“爛好人”、“真鄉愿”。
說到這兒,我又想起《論語》中的一段話,而不能不佩服孔子。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好不好。
孔子回問:“你拿什麼去報德呢?”接着叮囑:“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儒家“求合理”、“不過火”的中庸之道,在這兩句話中,已經做了明確的表現。
問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為什麼卻處處忘記這個道理。
最近,一個跟英籍丈夫離婚的中國媽媽,為了把孩子帶回台灣,而上了法庭。那英國人居然批評台灣是個沒人情味的地方,說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沒人救你。
雖然法官後來把孩子判給了母親,那英國人的每個批評,卻不能不讓我們深思。曾幾何時,我們這個最有人情味的國家,卻成了最沒人情味的?
那人情味去了哪裏?
答案應該是:去了自己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