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西太后
第15節西太后
北京城西北角的城門叫西直門,出了西直門,一條河一直向西、順着河上去,再往前走七里水路,右岸就是大名鼎鼎的萬壽寺。
萬壽寺建於十六世紀的一五七七年,那年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神宗萬曆五年。這座廟,是當時宦官馮保蓋的。蓋的時候,明朝國庫很富,所以先天很足,蓋得很氣派。中間大延壽殿五楹,兩邊羅漢殿各九楹。後面的藏經閣很高,左右韋馱達摩殿各三楹。在這座大廟興建以前一百七十年,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成祖,由於政治和尚姚廣孝幫他篡了侄子的寶座,而當了皇帝,他感謝姚和尚,特叫姚和尚監造鑄了一座直徑一丈二尺、重量八萬七千斤的大銅鐘,叫“華嚴鐘”,因為鐘上由沈度寫了《華嚴經》八十一卷全文和金剛般若三十二分字,刻了上去,成祖叫六個和尚每天一個字一個字去敲,“字字皆聲”。全部敲完,“華嚴一轉,般若一轉”。明神宗蓋萬壽寺,把這座大鐘懸為特色,也敲個不停,直到他孫子熹宗時代,才算停止。鐘聲停了,明朝跟着也就亡了。
清朝起來以後一百年,第四個皇帝高宗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把這座大鐘搬到西直門外的覺生寺,在寺後院為它蓋了鐘樓。可是,從此以後,這座篡勁十足不安於室的大鐘,卻篡了覺生寺的名字——北京人都不叫覺生寺了,都叫大鐘寺了。
大鐘搬走了,萬壽寺鬆了一口氣,可以重新佈置它的法相,迎接新的統治者了。過去在明朝時候,明朝統治者就來巡視過,在廟上吃飯休息,使它引為殊榮。明朝統治者和宦官蓋了它,它的身世,一開始就跟統治者和宦官結下因緣。這樣下來,在它三百歲生日的時候,它又跟清朝統治者和宦官搭上了線——統治者是西太后,宦官是李蓮英,就是李總管。
從萬壽寺前面的河上再轉向西北,到了離西直門二十里的地方,就是萬壽山。萬壽山本來叫瓮山,乾隆皇帝在把大鐘搬到覺生寺的同一年,他為了慶祝他母親六十歲生日,把瓮山改名叫萬壽山。山前面有個湖,叫西湖,乾隆皇帝也把它挖大挖深了一倍,改叫昆明湖,這個地方是北京的大水庫,北京的水源,一部分就是從這邊來的。清朝不但把它作為水庫,還把它作為海軍的一座訓練營,找了許多福建人來演習水操;湖改為昆明湖,意思就是紀念漢武帝討伐西南夷的昆明國的事。那一次,漢武帝想打昆明國,因為昆明國有滇池,需要海戰。漢武帝為求逼真,在國都長安西南,仿造了一個昆明池,做軍事演習。清朝乾隆皇帝為這個湖取了這個名字,用意是很明顯的。
萬壽山昆明湖不但是北京的水庫和海軍訓練營,而且是清朝皇家的郊區大花園。這地方山水總稱好山園,乾隆皇帝改名叫清漪園。這個清漪園,雖然大到圓周十六點四八里(八點二四公里),可是還不算是排名第一的皇家花園。排名第一的是在它東北圓周二十多里的圓明園。圓明園是世界上第一名的皇家花園,它從清朝一成立,就開始修建,到了乾隆皇帝時代,又全力經營了六十年,天天在修。它不純粹是中國建築,裏面還有西方傳教士幾十年的心血,見過西方皇家花園的傳教士,說它是“萬園之園”。它的風景有一百多處,有東方的、有西方的、有仙境、有佛境,它不只一座皇宮,而是由長廊走道連接起來的百多座皇宮。據估計,每一座宮殿,不包括裏面的裝飾,建造費用就值當時四百萬法郎。這樣比起來,長度只有半公里的法國凡爾賽宮簡直不敢看它一眼。
中國的皇帝,喜歡圓明園遠超過北京城裏的皇宮,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住在圓明園裏。因此,圓明園實際上,就變成一座金碧輝煌的城,它有五千多軍人防守,裏面卻沒有百姓,有百姓也是扮演的。皇帝高興,一聲令下,所有的宮女太監等等都化裝起來,扮演成法曹、商人、工人、賣藝的、說書的、小偷,各行各業在有衙門、有商店、有市場、有碼頭、有旅館、有監獄種種地方,各司其業,你來我往,熱鬧非凡。這是中國式的化裝舞會,遠從紀元前二世紀便流行在中國皇宮裏,有時候皇帝也親自加入,扮演成商人等等,與左右同樂,學做老百姓開心。他們整個是另一個階級——把老百姓關在十八道金碧輝煌的宮門外面,然後在裏面裝做老百姓的階級。
乾隆皇帝以後的清朝,開始衰弱,窮苦的老百姓已有造反的行為。乾隆皇帝的兒子,清朝第五個皇帝仁宗嘉慶皇帝,在他即位第四年,開始調查他父親當政時代的貪官,其中有一個叫和的,家產被查抄后,財富竟等於全中國歲入總額的十倍!嘉慶皇帝面臨的困難還算是幸運的——他只碰到內憂,他的兒子宣宗道光皇帝即位,竟在更嚴重的內憂以外,又首次遭到白種人的外患——鴉片戰爭敗給了英國。一八四二年的南京條約起,給了洋鬼子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權、最惠國待遇、關稅的控制、租界的範圍、通商的港口、大量的軍費賠償和香港的領土。這是中國三千年來從來沒有過的屈辱和變局。中國人簡直無法適應。拖了十五年,道光皇帝的兒子文宗咸豐皇帝在位的第七年(一八五七),終於起了大衝突,英國法國的聯軍攻陷了廣州,俘虜了所謂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顢頇總督葉名琛,然後又聯合美、俄兩國向北方進軍。清朝政府沒辦法,於第二年,只有進一步的賠款、進一步的喪權辱國、進一步的簽訂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簽字后的第二年,英國法國派人到北京換約,為了上岸的地點和人數不照中國規定和國際公法,雙方發生衝突。英國突然發炮轟擊大沽炮台,守軍還擊,居然打沉了四條英國船,打死了八十九個英國人。於是引起了新的戰爭。咸豐十年(一八六○),英法聯軍在中國登陸,向北京進軍,中國人打不過,三十歲的咸豐皇帝從圓明園裏出走,避難到熱河去。英法聯軍進了圓明園,開始大搶特搶。一個英國軍官追記這搶劫說,當時大家搶瘋了,甚至法國兵把英國已經搶到手裏要“留給女皇”的東西,也給搶走了。另一個英國軍官追記說,每個人都快樂極了,甚至連門都不開,一律用腳去踢;他們用珍本圖書去點煙、槍擊了所有的鏡子、把維納斯雕像給裝上鬍鬚,當做棒擊木偶遊戲的腦袋……這些文明人,他們毀掉了搬不走的中國的一切,甚至連他們自己的維納斯,也要亂棒打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