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閱讀世界歷史就可以發現,公元前3世紀應該是屬於中國人的。在亞歷山大帝國之後,羅馬帝國之前,中國第一個皇帝創建的大秦帝國赫然出現在地球的東方。對於中國人來說,那是一段魂牽夢繞的歷史。

2000多年過去了,真相慢慢地消逝在時間的長河當中。歷史像沙漠中的動物屍體,逐漸被沙塵“風乾”和掩埋。大秦帝國不再生動、不再有血有肉,那些渴望感知祖先“形象”的人只能在想像中接近歷史的“幽靈”。

1974年,當秦始皇的兵馬俑被發現的時候,整個世界都為之激動。我們終於有機會“直面”歷史,“觸摸”活生生的歷史。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似乎正在穿過一層層的迷霧,向我們走來。

2000年的冬天,為了撰寫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的劇本,我在陝西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徘徊”了一個月。站在成千上萬的兵馬俑面前,時間和空間很容易錯位,這些雕塑將時間“定格”、將空間“凝固”。我能夠感覺到歷史正在“呼吸”。

2000多年前,是什麼力量塑造了這支創造了歷史的軍隊?博物館中秦軍的武器製作精良,至今熠熠生輝。青銅劍的造型是獨一無二的;青銅箭頭的外形輪廓,竟然與今天的步槍子彈完全相同……我幾乎每天都處在亢奮當中。那些兵馬俑、那些青銅武器,它們令我震驚、令我感動!我知道,就在它們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帝國的秘密,隱藏着一個不能被遺忘的時代……

在隨後的3年時間裏,我完全成了一個秦史“發燒友”。我瀏覽了幾乎所有與“秦”有關的歷史文獻和資料;拜讀了我能夠找到的大量秦史專著和論文……從2001年8月到2002年2月,整整半年時間,沿着當年秦人留下的足跡,我跑遍了中國的14個省和自治區,造訪了幾乎所有的秦人遺址,參觀了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接觸了上萬件秦以及秦時期的文物……行程將近10萬公里。那部紀錄片和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爐”的。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試圖在三個方面有所強調。一,本書採用講故事的方式,還原歷史的“血肉”和生動,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感興趣(歷史本來就是人的歷史,它應該是“活生生”的);二,本書的探索主要以考古證據和歷史文獻為依託,為的是堅持歷史寫作的本質——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推理;三,本書的特色在於自成系統的圖片資料,這些圖片既可以幫助讀者“逼近”歷史,也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

我要感謝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的廠長薛繼軍先生,沒有他的支持,就沒有那部叫《復活的軍團》的紀錄片,本書也就不會誕生;感謝中華書局的顧青先生和李靜女士,沒有他們的努力,本書也不會如此順利地出版。

金鐵木

2004年9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帝國軍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帝國軍團
上一章下一章

自 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