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楔子

劍史——

劍為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將劍插於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主要短兵器,凡士必有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

“管子”曰:而葛天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銷矛戟。此劍之始也。

劍有長穗、短穗之分,穗又稱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動以惑敵,演練時顯得龍飛鳳舞,形象優美;尤其長穗,隨劍飄舞,更顯神妙。

練劍要求身與劍合,劍與神合。“綠水亭雜識四”中說:劍鋒鍔如槊刃,而以身為之柄,微州目連猷人之身法,輕如猿鳥,即劍法也。這裏說的“以身為柄”就是說以身領劍,這是練劍之要。

漢劉熙“釋名·釋兵”: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又以其在身拱時斂在臂內也。其旁鼻曰鐔,鐔,尋也,帶所貫尋也。其末日鋒,鋒末之言也。漢代劍術已甚精備,斗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

但自唐開始,士大夫心裏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說,劍乃變為鎮邪凶之器,若以數尺鋼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於是家懸一劍,即以為祥,不習劍術,而以為劍自可以禦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為釋道所利用引入歧途。

舞劍在唐代興盛起來,杜甫“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須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精湛技藝,如呈眼前。

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見者無不畏懼。會北戎遣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褐鼓噪,揮刃而人,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以飛風”,由此可知其妙。

名劍——

著名之劍有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

“初學記·武部·劍”:其後楚有龍泉,秦有太阿、工布,吳有幹將、莫邪、屬鏤,越有純鉤、湛盧、豪曹、魚腸、巨闕諸劍。

幹將——

“吳越春秋·闔閶內傳”:

闔閭請幹將鑄作名劍二枚。幹將者,吳人也,與歐冶於同師,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日幹將,二曰莫耶。莫邪,幹將之妻也。幹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莢。候天祠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恢、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幹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幹將,陰曰莫邪。阻作龜文,陰作漫理。於將匿其陽,出其陰而獻之。闔閭甚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幹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幹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