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農耕牧養

第九章 農耕牧養

照舊是一望無涯的黃土地,百多根火把被綁在高處或者是屋檐下,照得整個村莊亮如白晝,幾百條大漢開始忙碌起來。

古代的房屋建造起來十分複雜,雕梁畫柱,亭台樓閣,假山魚池,都是些精雕細琢的活兒,不是專司建造的工匠勝任不了。

不過那是大戶人家的宅院。可這裏是什麼地方?蘇家村,一個地處邊陲的貧困小村,這裏的人們不需要雕梁畫柱,不需要亭台樓閣,不需要假山魚池——甚至連磚瓦都不需要,這裏的房屋不要求舒適美觀,僅僅只需要最基本的功能:能住人,僅此而已。

十幾輛軲轆車往返於黃河和村莊之間,運來一車車的黃河水,人們用水和着黃土,將濕土鑄成四四方方的模樣,再夯實,然後就用半干半濕的土磚砌牆,砌好后再用火烘乾,成了,一間房屋的基本框架就算完成,後面就是架設房梁,另外再鋪上乾草,一間房子就建好了。

蘇、馮兩村加起來總計有青壯兩百七十四人,加上一部分小孩和老人,數百人幹得熱火朝天,僅僅只用兩個時辰不到就建造起上百間房屋。

住的問題解決了,李世傑甚至命人建造了數座糧倉,看着兩千石糧食入倉,村民們心中大定,只覺得這個世界從未有如今日般美好。

房屋建好后,馮家村的移民將各自的家什搬回分配給自家的房屋,女人們開始帶着小孩拾掇起家務來,磕磕碰碰,挑挑揀揀,卻覺得無比的滿足。

其實,趁着這次大建設,李世傑實際上是將整個村子重新規劃了一遍。

糧食是安身立命之根本,糧倉自然是建在村子的最中央,為此甚至拆了不少的房屋。

然後,在糧倉外圍,李世傑劃分了兩豎兩橫的小街區——這是預留的商業區,雖然現在的蘇家村窮苦不堪,完全跟商業絕緣,但李世傑完全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蘇家村就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以那兩豎兩橫的街道為界,整個村子被劃分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區域,東北和西南兩個區域是居住區。以前蘇家村的房子大多在東北區,而新建造的房屋也在這一塊兒,將新老居民安置在一起也可以讓他們儘快熟悉起來。西南區則完全空着。

在東南區。李世傑建造了大量地棚屋。還用粗木和荊棘將這片區域圍了起來。然後將那些馬匹牛羊趕了進去。大旱連年。土地越來越稀薄。雖然李世傑有辦法做些改善。但在天災這個大環境下完全依賴耕作並不可靠。農牧結合才是正途。李世傑是這麼想地。他也準備這麼做。

至於西北區域。李世傑還沒準備好在那塊土地上做些什麼。目前最緊要地問題就是生存。最迫切地需求是糧食。其它地。現在是管不了那麼多了。

……

忙忙碌碌幹了大半個晚上地活。人們在身體疲憊地同時。精神上卻十分興奮。蘇家村地村民是數年都未曾見過如此之多地糧食。馮家村地移民則是因為安定下來而興奮。結果大家都睡不着。

乾脆。李世傑讓人取出一些糧食。再宰殺了幾十頭牛羊。大夥燒起篝火吃起了大鍋飯。人們甚至尋出一些自釀地土酒。

這一個晚上是自旱災爆以來人們覺得最幸福地一個晚上。雖然勞累。但他們吃到了數年都未曾吃過地肉食。人們敞開肚皮胡吃海喝。肉是不多。但飯管夠。有地小孩甚至是自出生以來第一次吃飽。雖然生活依舊困苦。但這就已經足夠了。如此災年。還是亂世。能吃飽就是最大地幸福。這可是上天地恩賜啊!

人們看向李世傑的目光充滿感激,這就是讓他們吃飽的人,這就是上天對他們最大的恩賜。

飽食之後,人群散去。

一夜無話。

第二天天還沒亮,大概比往日晚了一個時辰左右,人們像往常那樣起床,然後開始準備勞作。雖然糧倉里堆滿了糧食,但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不努力照樣會餓肚子。

李世傑早早地安排好學生們的課業,因為孩子們已經學會了漢語拼音,而且李世傑將《三字經》和《荀子》都標註好了,他們只要按照拼音讀就能念書,李世傑缺一兩天不講課也不打緊。

尋來蘇大山和原馮家村的里正馮耀祖,李世傑跟他們商量起昨日就計劃好的事。

那就是引水入田。

旱災已經持續了整整七年,而且看樣子還將繼續下去,指望老天開眼實在太過飄渺了,人得靠自己才有出路。

只能自己灌溉。

以前,蘇家村的村民們都是人挑肩扛,以人力一桶一桶一車一車地從黃河裏取水灌溉農田,這個時代的人都是如此,但這種方法不行,費時費力不說,效率還特別的低,一家老小連帶女子齊上陣一天都灌溉不了兩畝地,按每家五十畝田來算,光灌溉一次都得一兩個月,效率是如此之低,收成自然就高不起來,至少得開挖一條灌溉渠才行。

不過,附近的小溪小河早就幹了,就連黃河的水位都已經降到的尋常年份的三之一,開挖灌溉渠好辦,現在人力充足,幾天工夫就能挖一條灌溉渠將黃河水引到田間地頭,但這種方法真的可取嗎?

黃河水位是如此之低,而且可以想像,在未來的幾年裏黃河的水位只會越來越低,挖灌溉渠無非是費些工夫,但黃河有水可引嗎?即使現在的水還夠,但將來呢?如此低的水位,即使用水車都難以將水引上來,將來水位再降低的話就更加艱難,安排人力去車水——那得多少人力?那得需要多少架水車?

引黃河水灌溉的方法可以排除了。

不過還好,李世傑還有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井田。

也就是在田地中間開鑿深井,以井水灌溉農田。

這種方法並不是李世傑所創,怎麼來的他不知道,但這種方法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也還存在。西北乾旱少雨,河流、水庫都沒多少水,而且那裏土地異常乾枯,用灌溉渠引水在路上就有一大半的水會滲入地下,因此,在西北想要灌溉土地的話靠水庫河流之類那是靠不住,指不定灌溉到一半水庫就空了,只能就地取水。於是,井田在西北大行其道,李世傑都曾親眼見到過。蘇家村位於黃河之畔,這裏的地下水應該十分豐富,開鑿深井大有可為。

全村總動員,男女老幼齊上陣。

先得挖水溝,每畝地之間以水溝隔開,而這些水溝會連接到挖井之地。這好辦,半天工夫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挖井了。蘇家村的田地已經全部耕種好了,能耕種的地方都已經長出了麥苗,不過為了挖井,蘇大山不得不忍痛讓人剷除一部分作物。

……

黃河附近果然是有地下水的,蘇大山先命人試探着挖了一口井,也沒多深,大概十丈多點就挖出水來。當真見着了水,蘇大山的心裏就有着落了,當下也不再試探,直接命人在田間挖了數十口井,最深的也不到二十丈就出水。

最後一步就是給水井安上泵,就是初中物理課本上的那種以大氣壓為動力抽水的那種,用兩個活塞將一根管道分隔成三部分,人在外面搖動手柄,將兩個活塞中間的蓄氣室里的空氣抽走,在大氣的壓力下下面的水就被抽上來,這種小型人力抽水泵在後世的農村應用得比較多,更重要的是,這種水泵的製作非常非常的簡單,都不用李世傑去耗費腦細胞,明朝就已經有這玩意兒了。(《農政全書》上有這種水泵的記載,這說明明朝是有這東西的,就是不知道當時的陝西有沒有,資料上說的比較模糊。)

其實更方便效率也更高的是安裝水車,不過李大官人對這玩意兒是十竅通了九竅——一竅不通,他壓根就不往這方面想。

到了傍晚時分,水泵都已經裝好,數十名大漢齊齊搖動手柄,頓時,清澈的井水順着管道流入水溝,乾旱的土地慢慢地濕潤起來,而且濕潤的範圍不斷地擴大,顯然,只需要幾天時間全村千餘畝農田都會得到灌溉,而且,這些井水除了揮的和被作物吸收的部分外,其餘的水都會重新回到地下,然後再被水泵抽上來……周而復始。

聽着嘩啦啦的水聲,看着腳下的土地慢慢變得濕潤,人們大聲歡呼

旱災算得什麼?黃河之畔的地下水不要太豐富,這些地下水不說太久,幾年之內肯定不會有枯竭之憂。旱災,貌似已經與蘇家村擦肩而過。

灌溉的問題算是解決了,至於增產方面,李世傑對農業所知不多,只能希望日後能找到明朝在這方面的人才了,聽說《農政全書》在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徐光啟應該已經把這本書寫出來了吧?

然後就是放牧的問題。

牛羊有了,還很多。這些牛羊都是酷男等人的戰利品,按規矩現在算是李世傑的私產,暫時,李世傑以糧食為報酬雇傭村民幫他放養;草地也不缺,雖然天旱,但黃河邊上的草地依然肥美……這些都不是什麼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李世傑要這些牛羊幹什麼?自己吃?呃,這個想法只能說比較有創意,相當有創意,他和酷男他們每人一天吃一頭牛再加十隻羊的話,那麼消耗的度可以趕上牛羊繁殖的度,這可能嗎?那麼,分給村民?這個想法比自己吃更有創意。

不過也不是不可以考慮,關鍵是看怎麼個分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奮鬥在明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奮鬥在明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章 農耕牧養

%